關於醫家<阮侃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阮侃,字德如,晉代著名醫家,陳留郡(今河南境內)人。自幼聰穎好學,博通經史,後官至河內太守,然其醫術造詣尤為後世所重。阮氏精研本草,深諳藥性,於養生之道亦有獨到見解,堪稱晉代醫林之佼佼者。

學術背景與醫藥貢獻

阮侃所處之魏晉時期,中醫理論正值承先啟後之際。彼時《神農本草經》已行世,而陶弘景《本草經集注》尚未成書,阮氏對本草之研究,恰居此關鍵階段。其著作《攝生論》二卷,雖已散佚,然據史籍推測,內容或融合道家養生思想與醫理,強調「防病於未然」之上工治法,與《黃帝內經》「治未病」理念相呼應。

《攝生論》與養生理論

《攝生論》之「攝生」一詞,源出《莊子·養生主》,意指調攝生命。阮侃此書可能系統論述起居調攝、飲食宜忌及導引吐納等法,反映晉代士人結合醫道、追求長生之風尚。書中或援引《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》四季養生法則,並參以個人臨證心得,如順應陰陽消長以擇藥食、調節情志以和臟腑等,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之核心思想。

本草研究特色

阮氏對本草之鑽研,或側重藥物性味與臟腑補瀉關係。魏晉時期的藥學已從單純經驗積累,逐步發展為理論歸納,如《神農本草經》分藥為三品,阮侃可能進一步探討藥物配伍之「七情合和」,或闡發「甘緩、酸收、苦堅、辛散、鹹軟」等五味入五臟之說,為後世本草學奠定基礎。

歷史評價與影響

雖《攝生論》未得流傳,然阮侃之名見載於《隋書·經籍志》,足證其學說於隋唐時仍受重視。其融合醫道、重視預防之思想,亦間接影響唐代孫思邈《千金要方》中養生篇章。後世醫家論及晉代醫學時,常將阮侃與葛洪、皇甫謐等並提,視為魏晉醫學轉型期之代表性人物。

綜觀阮侃之成就,其以儒入醫、兼通道術,既承漢末仲景之餘緒,又開晉唐養生之先河,於中醫藥發展史中佔有一席之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