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軟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軟痹

軟痹為中醫病名,屬痹證之一,多因濕熱相火內蘊,或肝腎精血虧虛,導致筋骨失養,氣血運行不暢,表現為肢體軟弱無力、麻木不仁,甚則痿廢不用之證。此病名見載於《醫學入門》,其言:「軟痹者,乃膏粱火乘肝腎,以致血氣澀,則痹厥不仁,虛則軟緩無力,或麻木不舉。」指出過食肥甘厚味,濕熱內生,或肝腎陰虛,相火妄動,均可耗傷精血,使經脈失濡,氣血凝滯,發為軟痹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濕熱相火:長期飲食不節,嗜食膏粱厚味,釀生濕熱,濕性黏滯,熱性燔灼,濕熱蘊結,流注經絡,阻遏氣血,致肢體痹阻不仁。
  2. 肝腎不足:肝主筋,腎主骨,肝腎精血虧虛,則筋骨失養,髓海空虛,肢體痿軟無力;若陰虛內熱,相火偏亢,更灼傷津血,加重經脈枯澀。
  3. 氣血瘀滯:濕熱或虛火久羈,氣血運行不暢,瘀血內停,經絡閉阻,遂見麻木不舉,甚則肌肉萎縮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肢體軟弱無力,活動遲緩,或局部麻木不仁。
  • 久病者可見肌肉消瘦,關節弛緩,甚則痿廢不用。
  • 或伴頭暈耳鳴、腰膝酸軟等肝腎不足之象,或見口苦黏膩、小便黃赤等濕熱內蘊之徵。
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滋養肝腎、清熱祛濕、活血通絡為主,依證型選方:

  1. 肝腎陰虛:宜滋補肝腎,強筋壯骨,選用虎潛丸(《丹溪心法》)、大補陰丸(《丹溪心法》)加減,或養真丹(《醫學入門》),以黃柏、知母瀉相火,熟地、龜板滋腎填精,當歸、白芍養血柔肝。
  2. 濕熱浸淫:宜清利濕熱,通絡止痛,方用三妙丸(《醫學正傳》)合四妙散,以蒼朮、黃柏、牛膝、薏苡仁清熱燥濕,導濕下行。
  3. 氣血瘀阻:兼以活血化瘀,可配合搜風順氣丸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,含大黃、檳榔等行氣通絡之品。
  4. 陰陽兩虛:若腎氣虧虛甚者,可選腎氣丸(《金匱要略》)溫補下元,益精填髓。

補充要點

  • 軟痹與「痿證」相關,但痿證多以肢體萎弱不用為主,軟痹則強調痹阻與無力並見。
  • 治療時需標本兼顧,虛實並調,濕熱者忌過用溫補,免助火生痰;久病虛損者慎用苦寒,防傷脾胃。

歷代醫家重視調理肝腎與脾胃,如《臨證指南醫案》強調「治痿獨取陽明」,益氣健脾以資化源,亦為軟痹調治之輔助思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