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軟腳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軟腳瘟

病名:軟腳瘟為中醫瘟疫病之一,以雙足痿軟無力為主要特徵,屬濕溫類病症。見於清代醫家沈金鰲所著《雜病源流犀燭·瘟疫源流》,書中記載:「軟腳瘟,即濕瘟症,便清洩白,足腫難移是也。」指出此病與濕熱之邪蘊結經絡,阻滯氣血運行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軟腳瘟多因外感濕熱疫毒,內傷脾胃,濕濁不化,流注下肢所致。濕性重濁黏滯,易阻遏陽氣,導致經脈氣血運行不暢;熱邪則灼傷津液,耗損筋脈,二者相合,故見足部腫脹、痿軟難行。此外,若患者素體脾虛濕盛,或久居濕地,更易感邪發病。

臨床表現

  1. 足部症狀:雙足痿軟無力,甚則難以步履,或伴足脛浮腫,按之凹陷。
  2. 脾胃濕熱證:常見脘腹痞滿、食欲不振、大便溏泄(便清洩白)、小便短黃。
  3. 全身症狀:或見身熱不揚、頭重如裹、肢體困重、舌苔黃膩、脈濡數等濕熱蘊結之象。

治法與方藥
清熱祛濕、宣通經絡為主,兼顧健脾和中。

  1. 蒼術白虎湯:適用於濕熱偏盛,症見身熱、足腫、口渴者。方中蒼術燥濕健脾,石膏清熱瀉火,知母、粳米等養陰生津,共奏清熱化濕之效。
  2. 增損雙解散:針對表裡同病,濕熱兼夾風邪者,可解表清裡、分消濕熱。
  3. 升降散:用於濕熱鬱閉氣機,見胸悶、肢重者,以宣暢三焦、升清降濁。

相關病症辨析
軟腳瘟與一般濕溫病相似,但突出下肢痿軟之症;與痿證相比,後者多為慢性虛損所致,而軟腳瘟屬外感疫毒,起病較急。若濕熱久羈,可能轉為腳氣病(濕腳氣),需辨明虛實標本。

古籍補充
《傷寒溫疫條辨》亦提及濕熱致痿之理,強調「濕熱不攘,大筋緛短,小筋弛長」,說明濕熱侵淫筋脈為軟腳瘟之關鍵病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