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軟懶症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軟懶症

證名,指四肢倦怠、周身乏力之證候,首見於《理虛元鑒》。此症多因內傷臟腑,復感外邪所致,其病因可細分為以下幾類:

  1. 飲食勞倦:過度勞累或飲食不節,損傷脾胃,中氣不足,運化失司,氣血生化無源,故見肢體懈怠。
  2. 情志內傷:憂思驚慮過度,暗耗心血,損及心脾,心腎不交,則神疲乏力。
  3. 房勞過度:腎精虧虛,元氣不足,筋骨失養,故見腰膝酸軟、倦怠懶言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為四肢倦怠無力,面色淡黃或萎黃,胸悶脘痞,食欲不振。
  • 若兼外邪,可見惡寒發熱、脈沈遲軟弱;若遷延失治,則易轉為黃腫(脾虛濕盛)、痰嗽(肺脾兩虛)、潮熱(陰虛內熱)等虛勞重證。

病機分析
此症以「虛」為本,涉及心、脾、腎三臟。脾主四肢,脾虛則肌肉失養;心主血脈,心血不足則神疲;腎藏精,腎虧則元氣衰憊。若外邪乘虛而入,正氣無力抗邪,則虛實夾雜,病情纏綿。

治法

  1. 先祛邪:若兼表證或濕滯,宜先解表化濕,如用藿香正氣散、參蘇飲等。
  2. 後調補:邪去後,依氣血陰陽之虛,選方如下:
    • 氣血兩虛:歸脾湯、補中益氣湯。
    • 心腎不交:天王補心丹合交泰丸,以交通心腎。
    • 脾腎陽虛:右歸丸加減,溫補脾腎。

相關鑑別

  • 虛勞:病程較長,五臟俱損,多見形瘦、骨蒸。
  • 濕阻:以肢體困重、苔膩為主,無明顯氣虛表現。

此症調治需分階段,標本兼顧,尤重補益後天脾胃與固護先天腎氣,方能收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