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銳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銳疽

病名:銳疽為中醫外科病名,指發於尾骶骨尖端(即「尻」部)之疽證。此病首載於《靈樞·癰疽》,原文述:「發於尻,名曰銳疽。其狀赤堅大,急治之,不治,三十日死。」顯示古人視此為險惡之症,預後不良,若延誤治療恐危及生命。

病位與特徵
銳疽之發病部位在「尻」,即尾骶骨末端,屬足太陽膀胱經所過之處。其典型症狀為局部紅腫堅硬、腫塊碩大,色赤而熱,多伴劇痛。因該處肌肉薄而骨節突出,氣血運行較滯,一旦成疽,易向深部蔓延,甚則腐筋蝕骨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此症多因三陰虧損(肝、脾、腎經虛弱),或督脈經氣壅滯,導致濕熱火毒蘊結於下。外因或由坐臥濕冷之地,或久病氣血失和,使局部經絡阻塞,瘀血凝滯,化熱成毒而發。其病性屬本虛標實,虛在正氣不足,實則熱毒熾盛。

鑑別診斷
銳疽又稱「鸛口疽」,需與「癰」「疔」相區別:

  • :發於皮肉之間,腫勢散漫,易潰易斂。
  • :形小根深,如釘丁之狀,多發於四肢。
  • 銳疽:位在骶尾,深附筋骨,堅硬赤腫,病勢險惡。

治法與演變
古代醫家強調「急治之」,初期宜清熱解毒、活血散結,可選用「黃連解毒湯」合「仙方活命飲」加減;若膿成未潰,需托毒透膿,方如「透膿散」;後期若氣血兩虛,則需補益托毒,如「內補黃耆湯」。外治可根據病程選用箍圍藥、切開排膿或祛腐生肌之品。

預後與轉歸
《靈樞》指出「不治,三十日死」,反映此疽毒易內陷攻心,或引發「陷證」(如神昏譫語)。然若能早期辨證施治,或可轉危為安。歷代醫案亦載,患者體質強弱、治療及時與否,均影響預後。

補充說明
銳疽與現代醫學所指「骶尾部膿腫」或「藏毛竇感染」有相似之處,然中醫更重視整體辨證與經絡氣血關係,此為獨特理論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