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銳中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銳中

別名與出處
銳中為經穴別名,首見於明代醫家高武所著之《針灸聚英》。該穴位於手少陰心經,實為神門穴之別稱。神門穴為心經之原穴,亦為輸穴,臨床應用廣泛,具調理心神、安定魂魄之效。

定位與取穴
神門穴(銳中)位於腕部,腕掌側橫紋尺側端,尺側腕屈肌腱之橈側凹陷處。取穴時,可仰掌,於腕橫紋上,豌豆骨後緣按壓,局部有明顯酸脹感處即為穴位所在。

經脈歸屬與特性

  1. 所屬經脈:手少陰心經。
  2. 穴性
    • 原穴:心經原氣所過之處,主治心臟相關疾病。
    • 輸穴:五行屬土,與脾胃相應,故可調和心脾,改善因思慮過度所致之病症。

主治功能

  1. 心神疾患
    • 主治心悸、怔忡、失眠、健忘、癲狂等神志病症,為安神定志之要穴。
    • 《針灸甲乙經》載其主「心性恍惚,悲愁憂怒」,可見其調神之效。
  2. 心絡病症
    • 緩解胸痹、心痛等心氣鬱滯之證,常與內關、膻中配伍。
  3. 局部作用
    • 治療腕臂疼痛、麻木,屬「經脈所過,主治所及」之應用。

刺灸法

  1. 針刺:直刺0.3~0.5寸,局部酸脹或麻感可向指端放散。
  2. 灸法:可艾條溫和灸5~10分鐘,適用於虛寒性心悸。

配伍應用

  1. 配內關、心俞:增強寧心安神之效,用於心悸失眠。
  2. 配太溪、三陰交:滋陰降火,治療陰虛火旺之煩躁不寐。
  3. 配足三里:調理心脾,改善思慮傷脾所致之納差、倦怠。

古籍考證
《針灸聚英》以「銳中」代稱神門,或因其穴位所在處骨隙銳利,且為心經氣血匯聚之要衝,故名。後世醫籍多沿用「神門」正名,然「銳中」之別稱仍見於部分文獻,體現穴位命名之多元性。

理論探討
神門(銳中)為心經原穴,原氣所注,故能反映心之功能盛衰。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云:「五臟有疾,當取之十二原。」臨床可透過按壓或針刺此穴,診察心氣虛實,並調節心神失衡。其五行屬土,心火生脾土,故亦能調節心脾兩臟,體現中醫「母子相生」之治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