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潤肺化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潤肺化痰

潤肺化痰為中醫治法之一,屬「化痰法」的範疇,與「潤燥化痰」意義相近,主要用於治療因燥邪傷肺或陰虛肺燥所致的「燥痰證」。此類病證多因外感溫燥之邪,或久病陰虛、津液耗傷,導致肺失濡潤,痰黏難咯。

臨床表現

燥痰證常見以下症狀:

  • 咽喉乾燥哽痛,自覺喉中有異物感
  • 咳嗽聲嗆,痰質黏稠而少,難以咳出
  • 聲音嘶啞,甚則失音
  • 口鼻乾燥,或伴胸悶
  • 舌質偏紅,苔薄黃而乾,脈細數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「肺為嬌臟,喜潤惡燥」。燥邪易傷肺津,使肺陰不足,津液凝滯成痰。此痰質地黏稠,因陰虛內熱煎熬津液所致,故屬「燥痰」。其病理特點為「痰少而黏,膠結難咯」,與濕痰、寒痰之清稀多量不同。

常用藥物與方劑

潤肺化痰法以「養陰潤燥、化痰止咳」為原則,多用甘寒或甘平之品,滋潤肺陰的同時化解燥痰。常用藥物包括:

  • 貝母(川貝母、浙貝母):性微寒,潤肺散結,化痰止咳,尤宜於燥痰黏滯者。
  • 栝蔞(瓜蔞):甘寒潤肺,寬胸化痰,適用於痰熱膠結兼胸悶者。
  • 沙參(南沙參、北沙參):養陰清肺,生津潤燥,改善肺陰不足之乾咳。
  • 麥冬:滋肺胃之陰,清心除煩,適用於陰虛燥咳兼心煩者。
  • 梨皮鮮梨汁:生津潤肺,清熱化痰,為食療常用之品。

經典方劑如貝母瓜蔞散(《醫學心悟》),以貝母、瓜蔞為主藥,配伍天花粉、茯苓等,專治燥痰咳嗽;沙參麥冬湯(《溫病條辨》)則側重滋養肺胃之陰,適用於肺燥久咳。

配伍要點

潤肺化痰法需避免過用溫燥傷陰之品(如半夏、陳皮),宜配伍:

  • 生津藥:如天花粉、玉竹,增強潤燥之力。
  • 輕宣藥:如桑葉、杏仁,助肺氣宣發以排痰。
  • 清熱藥:若兼肺熱,可加枇杷葉、知母。

與其他化痰法的區別

  • 燥濕化痰:針對「濕痰」,痰多色白易咯,用半夏、陳皮等苦溫燥濕藥。
  • 清熱化痰:針對「熱痰」,痰黃黏稠,用黃芩、竹茹等清熱藥。
  • 潤肺化痰:專治「燥痰」,以潤養為主,化痰為輔。

潤肺化痰法體現中醫「燥者濡之」的治療思想,透過滋陰潤肺,恢復肺之宣降功能,使痰化咳止,津液得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