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潤燥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潤燥
潤燥為中醫治法之一,指運用滋潤藥物以治療燥證的方法,源自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所載「燥者潤之」之原則。燥證可分為外燥與內燥兩大類,其病因、病機及治法各有不同,臨床需辨證施治。
一、外燥
外燥由感受外界燥邪所致,多發於秋季,氣候乾燥,易傷肺衛。外燥又分為溫燥與涼燥:
- 溫燥:常見於初秋,燥邪夾熱,症見發熱、微惡風寒、咽乾鼻燥、咳嗽少痰、痰黏難咯、舌紅少津等。治宜輕宣潤燥,代表方如桑杏湯,以桑葉、杏仁輕宣肺燥,沙參、梨皮滋潤生津。
- 涼燥:多見於深秋,燥邪夾寒,症見惡寒無汗、咳嗽痰稀、鼻塞咽乾等。治宜溫潤止咳,方如杏蘇散,以蘇葉、杏仁宣肺散寒,配合茯苓、陳皮化痰潤燥。
二、內燥
內燥因臟腑津液虧耗所致,與肺、胃、腎、大腸等密切相關,常見於熱病傷陰、久病耗液或素體陰虛者。根據病位與證型,治法亦有差異:
- 肺燥陰傷:症見乾咳無痰、口乾咽燥、舌紅少苔。治宜甘寒滋潤,方如沙參麥冬湯,以沙參、麥冬養陰潤肺,玉竹、天花粉生津止渴。
- 胃陰不足:症見口乾舌燥、飢不欲食、胃脘灼熱。治宜益胃生津,方如益胃湯,以生地、麥冬滋養胃陰,冰糖甘潤和中。
- 腸燥便秘:因大腸津虧,症見大便乾結、排便困難。治宜清腸潤燥,方如增液湯,以玄參、生地、麥冬增水行舟;若兼熱結,可用麻子仁丸潤腸通便。
- 肝腎陰虛:症見眩暈耳鳴、五心煩熱、腰膝痠軟。治宜滋陰潤燥,方如六味地黃丸,以熟地、山茱萸滋補肝腎,山藥、茯苓健脾助運。
三、潤燥藥物舉隅
潤燥法常用藥物多具滋陰生津之效,如:
- 甘潤養陰:麥冬、天冬、玉竹、石斛。
- 潤肺止咳:杏仁、枇杷葉、百合。
- 潤腸通便:火麻仁、郁李仁、柏子仁。
- 滋補肝腎:熟地黃、枸杞子、女貞子。
潤燥法強調「因燥施治」,外燥宜輕宣透邪,內燥宜滋養臟腑,需結合患者體質與病機靈活運用,以恢復津液輸布,平衡陰陽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