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潤燥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潤燥是一種中醫治法,即用滋潤藥以治療燥證的方法。《素問.至真要大論》:「燥者潤之。」燥證分內燥、外燥兩種。外燥是外感燥氣致病,內燥是內臟津液虧損之證。治療外燥宜輕宣,內燥宜滋潤;故潤燥分為輕宣外燥和滋潤內燥兩大類,具體又有輕宣潤燥、甘寒滋潤、清腸潤燥、養陰潤燥等。
外燥的症狀主要表現為口乾、鼻燥、咽喉乾燥、皮膚乾燥、大便乾結、小便短赤等。治療外燥宜輕宣,可用桑葉、菊花、薄荷、杏仁等清熱宣肺、潤燥止咳的藥物。
內燥的症狀主要表現為口乾、舌燥、咽喉乾燥、皮膚乾燥、大便乾結、小便短赤、心煩、失眠、多夢、腰膝酸軟、頭暈目眩等。治療內燥宜滋潤,可用沙參、麥冬、玉竹、百合、天冬等養陰潤燥的藥物。
輕宣潤燥是治療外燥的一種方法,常用於風熱燥邪引起的口乾、鼻燥、咽喉乾燥、皮膚乾燥等症。常用藥物有桑葉、菊花、薄荷、杏仁等。
甘寒滋潤是治療內燥的一種方法,常用於陰虛內燥引起的口乾、舌燥、咽喉乾燥、皮膚乾燥、大便乾結、小便短赤、心煩、失眠、多夢、腰膝酸軟、頭暈目眩等症。常用藥物有沙參、麥冬、玉竹、百合、天冬等。
清腸潤燥是治療內燥的一種方法,常用於腸燥便秘引起的大便乾結、排便困難等症。常用藥物有大黃、芒硝、火麻仁、郁李仁等。
養陰潤燥是治療內燥的一種方法,常用於陰虛內燥引起的口乾、舌燥、咽喉乾燥、皮膚乾燥、大便乾結、小便短赤、心煩、失眠、多夢、腰膝酸軟、頭暈目眩等症。常用藥物有沙參、麥冬、玉竹、百合、天冬等。
潤燥是中醫治療燥證的一種方法,根據燥證的不同,可分為輕宣外燥和滋潤內燥兩大類。輕宣外燥常用於風熱燥邪引起的口乾、鼻燥、咽喉乾燥、皮膚乾燥等症。滋潤內燥常用於陰虛內燥引起的口乾、舌燥、咽喉乾燥、皮膚乾燥、大便乾結、小便短赤、心煩、失眠、多夢、腰膝酸軟、頭暈目眩等症。
在臨床上,潤燥常與其他治法配合使用,以增強療效。例如,治療外燥可配合清熱解毒、涼血止血等治法;治療內燥可配合養陰生津、滋陰降火等治法。
潤燥是中醫治療燥證的重要方法,在臨床上應用廣泛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潤燥不可過度,否則會導致水濕停留,反而加重病情。因此,在使用潤燥法時,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,合理選擇藥物和用量,以達到最佳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