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潤燥化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潤燥化痰

潤燥化痰為中醫治法之一,屬「化痰法」的分支,主要針對因陰虛或燥邪傷肺所致之痰證。其特點在於痰液黏稠難咯,或乾咳少痰,並伴隨口鼻乾燥、咽喉乾癢等燥象,治法以「潤肺生津」與「化痰止咳」並行,標本兼顧。

核心病機與辨證

中醫認為,肺為嬌臟,喜潤惡燥。當外感溫燥之邪(如秋令燥氣),或內傷陰虛(如久病、勞咳耗傷肺陰),均可能導致肺失濡潤,津液凝滁成痰。此類痰證不同於寒痰、濕痰之清稀,亦不同於熱痰之黃稠,而是質地黏著,或呈顆粒狀,咯吐不利,甚則痰中帶血絲。常見舌象為舌紅少津、苔薄黃或乾,脈細數。

常用方藥

  1. 貝母瓜蔞散(《醫學心悟》)

    • 組成:貝母、瓜蔞、天花粉、茯苓、橘紅、桔梗
    • 方義:貝母潤肺化痰為君,瓜蔞清熱潤燥為臣,佐以天花粉生津、茯苓健脾滲濕,桔梗宣肺利咽。全方側重潤燥化痰,適用於燥痰阻肺,咳痰黏滯者。
  2. 沙參麥冬湯(《溫病條辨》)

    • 組成:沙參、麥冬、玉竹、桑葉、生扁豆、天花粉、甘草
    • 方義:沙參、麥冬滋養肺胃之陰,桑葉輕宣燥熱,玉竹、天花粉增液潤燥。若兼痰黏,可加川貝母、枇杷葉以強化化痰之效。
  3. 桑杏湯(《溫病條辨》)

    • 組成:桑葉、杏仁、沙參、浙貝母、梔子皮、淡豆豉、梨皮
    • 方義:針對外感溫燥初起,以桑葉、杏仁宣肺潤燥,浙貝母化痰,梨皮甘涼生津,適用於燥咳痰少、身熱不甚者。

藥物配伍特點

潤燥化痰法注重「潤而不滯」、「化痰不傷陰」。常用藥物分兩類:

  • 潤肺藥:如麥冬、天冬、玉竹、百合,滋陰潤肺以治本;
  • 化痰藥:如川貝母、瓜蔞仁、枇杷葉,質潤性涼,兼具化痰與潤燥之效。

此類方劑多避免溫燥之品(如半夏、陳皮),以防耗傷陰液;若必須使用,常配伍甘潤藥物以制其性。

臨床應用延伸

潤燥化痰法不僅用於咳嗽,亦見於「肺痿」(如慢性支氣管炎、肺纖維化)或「白喉」後期陰傷痰黏之證。現代中醫亦用於放射治療後之燥咳,或乾燥症候群(Sjögren`s syndrome)之肺系表現。

潤燥化痰體現中醫「同病異治」原則,強調辨痰之性狀與成因,結合整體陰液狀態,方能精準用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