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潤燥化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潤燥化痰,即潤肺化痰。詳該條。
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·痰飲》:“痰飲之為病,其源有二:一則外感風寒,客於肺經,閉塞氣道,而成痰飲;一則內傷飲食,停滯於胃,上逆於肺,而成痰飲。治痰飲之法,當先審其源,而後用藥。若外感風寒,客於肺經,閉塞氣道,而成痰飲者,宜用辛溫解表,宣肺化痰之藥;若內傷飲食,停滯於胃,上逆於肺,而成痰飲者,宜用溫中和胃,降逆化痰之藥。總之,治痰飲之法,當以宣肺化痰為主,兼以溫中和胃為輔。”
《醫學衷中參西錄·痰飲》:“痰飲之為病,其源有二:一則外感風寒,客於肺經,閉塞氣道,而成痰飲;一則內傷飲食,停滯於胃,上逆於肺,而成痰飲。治痰飲之法,當先審其源,而後用藥。若外感風寒,客於肺經,閉塞氣道,而成痰飲者,宜用辛溫解表,宣肺化痰之藥;若內傷飲食,停滯於胃,上逆於肺,而成痰飲者,宜用溫中和胃,降逆化痰之藥。總之,治痰飲之法,當以宣肺化痰為主,兼以溫中和胃為輔。
“痰飲”是中醫學病名,是指由於肺、脾、腎三臟功能失調,水液代謝障礙,津液不能正常輸布,聚而成痰,痰飲停留於體內,阻礙氣機,影響臟腑功能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症。痰飲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,主要有咳嗽、痰多、胸悶、氣喘、頭暈、頭痛、胸痛、腹脹、腹痛、便溏、便秘等。
“潤燥化痰”是中醫治療痰飲病證常用的治法之一。其基本原理是通過滋潤肺、脾、腎三臟,改善臟腑功能,促進水液代謝,使痰飲得以化解,從而達到治療痰飲病證的目的。
“潤燥化痰”的方法很多,常用的有以下幾種:
- 潤肺化痰:適用於痰飲病證中以肺熱為主的患者,常用藥物有沙參、麥冬、百合、天冬、玉竹、川貝母、杏仁等。
- 滋陰化痰:適用於痰飲病證中以陰虛為主的患者,常用藥物有生地、熟地、白芍、天冬、麥冬、百合、玉竹等。
- 溫中化痰:適用於痰飲病證中以脾虛為主的患者,常用藥物有黨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陳皮、半夏、生薑等。
- 降逆化痰:適用於痰飲病證中以痰飲上逆為主的患者,常用藥物有半夏、竹茹、陳皮、枳實、厚朴、蘇子等。
“潤燥化痰”是中醫治療痰飲病證的常用治法,但在臨床應用時,應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,辨證施治,方能取得良好的療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