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挼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挼法

挼法為中醫推拿手法之一,最早記載於《諸病源候論·風頭眩候》,並於《千金要方》卷二十七提及其應用。此法以手掌輕壓於治療部位,進行短促而細膩的揉搓動作,旨在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,達到「令百節通利,洩其邪氣」之效。

操作特點

  1. 手法要領

    • 施術者以掌根或大魚際部位貼附於體表,施加輕柔壓力,並以腕部帶動前臂作小幅度的往返揉搓。
    • 動作需均勻連貫,力度柔和而深透,避免生硬摩擦,以免損傷肌膚。
  2. 作用層次

    • 挼法作用於皮部與淺層肌肉,能促進局部氣血運行,緩解經絡滯澀,適用於風邪外襲或氣機不暢所致之頭眩、肢體痠脹等症。

臨床應用

  • 適應症

    • 風邪頭痛、眩暈:挼法可疏風解表,配合頭面部或頸項部操作,助邪外達。
    • 筋肉緊繃:透過揉搓鬆解局部筋結,改善氣血瘀滯。
    • 《千金要方》強調其預防保健之用,日常按摩可調暢氣機,防病於未然。
  • 配伍手法

    • 常與推法、按法結合,先以按法定穴開通,再以挼法柔化筋絡,最後施以推法導引氣血。

理論基礎

挼法契合中醫「通則不痛」之理,透過輕柔揉動激發衛氣,調和營衛,使「邪氣得洩,正氣自復」。其操作符合「緩摩為補,急摩為瀉」之原則,屬平補平瀉手法,虛實證皆可斟酌運用。

此手法體現中醫「以手代藥」的治療思想,透過外力導引內在氣機,展現推拿「外治內效」之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