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持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持癰是中醫病因病理學名詞。持,正邪相持;癰,壅腫。指邪氣阻滯而且壅腫的病機。《靈樞.刺節真邪》:「病有持癰者。」

持癰的病因,主要有兩方面:

  1. 外感六淫之邪,侵襲人體,內郁於經絡,不得宣散,日久化熱,蘊結成癰。
  2. 內生痰飲,阻滯經絡,日久化熱,蘊結成癰。

持癰的臨床表現,主要有以下幾點:

  1. 癰腫局限,紅腫熱痛,灼熱難忍。
  2. 癰腫表面有紫色斑點,或有膿液滲出。
  3. 全身發熱,口渴,煩躁,尿黃。
  4. 舌質紅,苔黃,脈數。

持癰的治療,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排膿為主。常用方劑有:

  1. 五味消毒散:大黃、黃連、黃芩、赤芍、甘草。
  2. 清熱解毒湯金銀花連翹、板藍根、大青葉、蒲公英、紫花地丁、野菊花、黃連、黃芩、赤芍、甘草。
  3. 瘡瘍散:當歸、川芎、白芷、甘草、黃連、黃芩、赤芍、桃仁、紅花、乳香、沒藥。

持癰的預防,主要有以下幾點:

  1. 注意個人衛生,保持皮膚清潔。
  2. 避免接觸不潔的物品。
  3. 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
  4. 在感冒、發燒等急性炎症時,要及時治療,避免病情加重。

持癰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,如果治療不當,可能會引起嚴重的後果。因此,一旦發現患有持癰,要及時到醫院就診,以免耽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