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持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持癰
定義與病機
持癰為中醫病因病理學名詞,出自《靈樞·刺節真邪》。「持」意指正邪相持,即人體正氣與外邪相互對抗而僵持不下;「癰」則指氣血壅滯、局部腫脹之病理狀態。持癰泛指邪氣阻滯經絡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進而化熱壅聚,形成局部腫脹、疼痛的病機變化。此病機常見於外感邪毒或內傷積熱,致使營衛失調,熱毒蘊結於皮肉脈絡之間。
病因與臨床特徵
- 外邪侵襲:風熱、濕熱等外邪客於肌表或經絡,與正氣相搏,久而不散,鬱而化火,形成局部癰腫。
- 氣血壅滯:情志失調、飲食不節等因素導致氣機鬱結,血行不暢,瘀久化熱,熱毒聚積成癰。
- 痰瘀互結:痰濕與瘀血相互膠結,阻滯經脈,進一步加重氣血壅滯,促使癰腫形成。
臨床表現多見局部紅腫熱痛,觸之堅硬,或伴隨發熱、口渴、舌紅苔黃等熱象,嚴重者可能化膿潰破。
與相關病證的區別
- 癰證:泛指熱毒壅盛所致的局部腫瘍,範圍較廣,持癰則強調「正邪相持」的病理過程。
- 疽:多屬陰證,病程較長,腫硬而皮色不變,與持癰的陽熱特性有別。
- 瘡瘍:為泛稱,持癰屬其中一類,特指氣血壅滯與邪毒搏結之證。
中醫治療原則
以「清熱解毒、活血散結」為主,依病勢輕重選方:
- 初起期:宜疏風清熱、行氣活血,方如仙方活命飲加減。
- 成膿期:需托毒排膿,選用透膿散或黃連解毒湯。
- 潰後期:若氣血虧虛,可輔以補益氣血之品,如八珍湯。
古籍論述
《靈樞·刺節真邪》提及持癰之治,強調需辨明邪正盛衰,透過針刺或藥物疏導壅滯。後世醫家如《外科正宗》進一步闡述其與癰疽的關聯,認為「持」為病勢膠著之態,治療需注重疏通與清解並行。
此病機概念體現中醫對「動態病理過程」的觀察,強調邪正相爭與氣血運行在疾病演變中的關鍵作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