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熱痢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熱痢

病名:熱痢為中醫痢疾之一類,因腸胃蘊積濕熱,或外感暑熱之邪,內傷飲食,濕熱鬱蒸,蘊結腸道所致。首見於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卷十五,後世醫家如《時病論》進一步闡述其病因病機,指出夏秋之交,暑濕當令,熱鬱濕蒸,人感其氣,內干脾胃,濕熱與食滯交阻,腐敗氣血,化為膿血,發為痢疾。

病因病機
熱痢多因外感暑濕熱邪,或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、生冷辛辣,致濕熱內生,蘊結腸胃。濕熱鬱蒸,與氣血相搏,腸絡受損,氣血凝滯,化為膿血,故見痢下赤白、裡急後重。其病位主要在腸,與脾胃關係密切,若濕熱久羈,可傷及陰液,或耗損正氣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腹痛急迫,裡急後重,痢下赤白相兼,或純赤如血,稠粘臭穢,狀如魚腦。
  • 兼症:身熱煩渴,喜冷飲,小便短赤,肛門灼熱。
  • 舌脈:舌質紅,苔黃膩,脈滑數或濡數。

證候分析
濕熱蘊結腸道,氣機阻滯,故腹痛、裡急後重;熱盛傷絡,則痢下赤色;濕熱熏蒸,穢濁下迫,故便質稠粘臭穢;熱邪內熾,津液耗傷,故身熱煩渴、小便短赤;舌脈皆為濕熱內盛之象。

治法與方藥
治宜清熱解毒、化濕導滯,兼調氣活血。

  • 主方
    • 白頭翁湯(《傷寒論》):清熱涼血,解毒止痢,適用於熱毒熾盛,痢下赤多白少者。
    • 芍藥湯(《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》):清熱燥濕,調氣行血,適用於濕熱並重,腹痛裡急明顯者。
    • 香連丸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清熱化濕,行氣止痛,適用於濕熱痢兼氣滯者。
  • 加減
    • 熱毒熾盛者,加黃芩、黃柏、金銀花以增強清熱解毒之力。
    • 食滯明顯者,加山楂、檳榔、大黃以消積導滯。
    • 血熱甚者,加丹皮、地榆以涼血止血。

相關病證鑑別

  • 濕熱痢:濕重於熱,痢下白多赤少,胸悶脘痞,苔白膩微黃。
  • 燥熱痢:熱盛傷津,痢下赤色,肛門灼痛,口渴引飲,舌紅少苔。
  • 寒濕痢:痢下白凍,腹痛綿綿,畏寒喜暖,苔白滑。

現代醫學對應疾病
熱痢常見於急性細菌性痢疾、潰瘍性結腸炎急性發作期、細菌性食物中毒等,屬腸道感染或炎症性疾病。

附錄
古籍中亦提及「疫毒痢」,為熱痢之重症,發病急驟,痢下膿血紫黑,高熱神昏,屬中醫急症範疇,需結合現代醫學積極救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