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熱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熱淋
定義與病機
熱淋為中醫病名,屬淋證之一,主因濕熱之邪蘊結下焦,膀胱氣化不利所致。其名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淋病諸候》,後世醫家如《醫學心悟》更提出「諸淋多屬於熱」,故廣義上亦有將多種淋證統稱為熱淋者。
臨床表現
- 小便異常:尿頻、尿急、小便短赤,排尿時灼熱澀痛。
- 全身症狀:或伴發熱惡寒、口苦煩渴、腰痠脹痛,甚則小腹拘急絞痛。
- 重症特徵:濕熱灼傷血絡時,可見尿中帶血(血淋之輕證)。
病因與病位
- 濕熱來源:外感暑濕、飲食肥甘厚味,或肝膽濕熱下注,積於膀胱。
- 核心病位:下焦(膀胱與腎),與三焦氣化失司相關,涉及肝經鬱熱。
治法與方藥
-
清熱利濕通淋
- 基礎方劑:八正散(車前子、瞿麥、萹蓄等)清瀉膀胱濕熱;導赤散(生地、竹葉、木通)導心火下行,適用於心火移熱於小腸者。
- 變證加減:若兼血尿,選用小薊飲子涼血止血;濕熱傷陰者,合用豬苓湯滋陰利水。
-
其他經典方
- 五淋散(赤茯苓、當歸、甘草等)通治諸淋,側重氣滯濕阻。
- 矍麥湯(瞿麥、滑石、梔子等)專攻下焦瘀熱,緩解澀痛。
鑑別診斷
- 與其他淋證區別:熱淋以「溲赤灼痛」為標誌,不同於石淋之砂石結塊、勞淋之遇勞即發,或膏淋之小便混濁如脂。
- 西醫對應疾病:急性泌尿系感染(如膀胱炎、尿道炎)與熱淋證候高度重合,然中醫更重辨證分型。
古籍補充
《景岳全書》強調「淋濁之證,多由心腎不交,積熱所致」,提示治療時需顧及心腎陰虛之本;《丹溪心法》則以「清熱利小便」為總綱,佐以行氣活血,改善淋證氣滯血瘀之變。
(註:本文僅述中醫理論,具體辨證須由專業醫師指導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