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熱漏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熱漏

病名:熱漏為中醫外科病症之一,屬「漏症」範疇,特指漏症伴隨明顯下血症狀者。此名首見於明代《外科啓玄》卷七,又稱「血漏」,其病因病機與血漏相通,然以熱邪為主要致病因素,故臨床表現兼具「漏」與「熱」之特徵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熱邪熾盛:多因外感熱毒,或內生鬱熱,蘊結經絡,迫血妄行,血溢脈外而成漏。
  2. 氣血失和:熱邪耗傷陰血,氣隨血脫,致氣血兩虧,瘡口難斂,久而成漏。
  3. 經絡壅滯:熱毒壅滯局部,腐蝕血肉,形成竇道,膿血雜下,纏綿難癒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局部症狀:瘡口潰破,流出膿血,色多鮮紅或暗紅,質稠黏,伴有灼熱感;周圍皮膚紅腫,按之疼痛。
  • 全身症狀:或見發熱、口渴、煩躁、小便短赤、舌紅苔黃、脈數等熱象;若日久不癒,可兼見面色萎黃、乏力等氣血虛弱之候。

證型辨治

  1. 熱毒熾盛證
    • 主證:瘡口紅腫灼痛,膿血色鮮,量多,伴高熱、便秘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解毒,涼血止血。
    • 方藥:黃連解毒湯合犀角地黃湯加減,外用三黃散敷貼。
  2. 陰虛血熱證
    • 主證:膿血淋漓,瘡口晦暗,午後潮熱,盜汗。
    • 治法:滋陰清熱,化瘀生肌。
    • 方藥:清骨散加減,配合當歸補血湯托毒外出。
  3. 氣血兩虛證
    • 主證:膿血淡薄,瘡口久不癒合,神疲氣短。
    • 治法:補益氣血,斂瘡生肌。
    • 方藥:十全大補湯加減,外敷生肌玉紅膏。

古籍參考
《外科啓玄》強調熱漏「由熱毒內攻,血隨膿出」,治療當以清熱為先,佐以調和氣血。後世醫家如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區分虛實,提出「實者瀉熱,虛者養榮」之則,豐富其辨證體系。

附:血漏與熱漏之異同
兩者皆以「下血」為特徵,然血漏泛指瘡瘍出血,病因或寒或熱;熱漏則專屬熱邪為患,病勢多急,熱象顯著,治法側重清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