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熱秘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熱秘
病名,屬中醫便秘證型之一,因熱邪積滯大腸,耗傷津液,導致腸道燥結不通。又稱「陽結」,首見於《聖濟總錄·大小便門》。其病機關鍵為陽明腑熱熾盛,或素體腸胃積熱,熱灼津虧,傳導失司,糟粕內停而成秘結。
臨床表現
- 大便乾結難解,甚如羊屎,數日一行,排便時肛門灼熱。
- 身熱面赤,或伴發熱煩渴,口唇乾燥焦裂。
- 小便短赤,尿道灼熱感。
- 腸胃脹悶,按之硬滿,拒按,喜冷惡熱。
- 口舌生瘡,舌質紅,苔黃燥,脈滑數或洪實。
病因病機
- 外感熱邪內傳:傷寒陽明病,熱邪入裡化燥,結於腸胃,如《金匱翼》所言「熱邪傳里,腸胃燥結」。
- 飲食積熱:過食辛辣厚味、酒醴炙煿,積熱蘊結大腸。
- 情志化火:五志過極,氣鬱化火,下迫腸腑,津液受灼。
治療方藥
-
經典方劑:
- 四順清涼飲(《聖濟總錄》):清瀉大腸實熱,潤燥通便。
- 潤腸丸(《脾胃論》):養血潤燥,適用於熱秘兼陰血不足者。
- 木香檳榔丸(《儒門事親》):行氣導滯,瀉熱通便,治氣滯熱秘。
- 大黃飲子(《醫學綱目》):專瀉陽明腑實,通下燥結。
- 三黃枳朮丸(《醫學心悟》):黃連、黃芩、大黃配枳實,清熱攻下,消脹除滿。
-
隨證加減:
- 若兼津傷甚者,加玄參、麥冬、生地(增液湯意)。
- 腹脹痛劇者,加厚朴、枳實(承氣類方思路)。
鑒別要點
熱秘屬「陽結」,需與「冷秘」(陰寒凝滯)、「氣秘」(肝鬱氣滯)、「虛秘」(氣血陰陽虧虛)區分。其特徵在於熱象顯著,如口渴喜冷、舌紅苔黃,與冷秘之畏寒肢冷、舌淡苔白潤截然不同。
古籍論述
- 《萬病回春》:「熱閉者,身熱煩渴,大便不通。」
- 《證治要訣》強調熱秘見「面赤身熱,時欲得冷」,治宜清熱潤下。
- 《醫學心悟》直指「陽結」本質,以清熱攻下為正治。
熱秘一證,反映中醫「腑以通為用」之理,治療首重瀉熱存陰,然需辨明熱結輕重,避免過下傷正。相關證治可參見「大便秘結」「陽明腑病」等條目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