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持續運針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持續運針法
持續運針法為針刺手法之一,指在針刺得氣後,醫者持續不間斷地施行撚轉、提插等操作,使患者維持明顯的針感,以達治療目的。此法強調「氣至而有效」,透過手法延續經氣感應,強化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之效,臨床多用於氣滯血瘀、經絡痹阻或需強刺激之病症。
操作要點
- 得氣為基礎:
進針後須先候氣至,待患者出現酸、麻、脹、重等針感,或醫者手下覺沉緊如「魚吞鈎餌」之態,方施行持續運針。 - 手法類型:
- 撚轉法:拇、食指持針柄,前後交替轉動針身,幅度均勻,速度可依病情調整。
- 提插法:針體垂直上下運動,提針淺層、插針深層,力度需穩而連貫。
二者可單獨或結合使用,以維持針感為度。
-
持續時間:
視病症輕重而定,通常操作數分鐘至十餘分鐘不等。如治急性痛症或痙攣,可延長運針時間以行氣活血;虛證者則手法宜輕而短暫。
作用機理
中醫認為,持續運針能推動經氣運行,破除「不通則痛」之病機。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云:「刺之要,氣至而有效。」此法透過反覆刺激,激發經氣流注,調節陰陽平衡。現代研究亦指出,持續運針可增強神經傳導與局部微循環,促進內源性止痛物質釋放。
臨床應用
- 實證、急症:如急性腰扭傷、膽絞痛,持續運針配合強刺激可速解痙止痛。
- 頑固性疾病:如風濕痹證、面癱後期,長時間運針以逐深邪、通絡脈。
- 調氣為先:氣機鬱滯之脘腹脹滿,運針助行氣散結。
持續運針法體現「以動制靜」的治療思想,需依患者體質、病位深淺靈活施術,方顯其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