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熱逆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熱逆

定義
熱逆為中醫病機名詞,指熱邪上衝、逆亂於上的病理狀態。其成因多與陽熱之邪亢盛,或臟腑氣機失調,導致熱勢上炎有關,常見於頭面、胸膈等部位,臨床表現多以頭面熱症、嘔逆、煩躁等為特徵。

經典依據
《素問·水熱穴論》提及:「頭上五行行五者,以越諸陽之熱逆也。」意指頭部穴位(如督脈、膀胱經等)可通過針刺瀉法,疏泄上逆之陽熱,調和氣機。此論述說明熱逆與陽經氣血上衝密切相關,治療上需引熱下行。

病機與證候

  1. 熱邪上炎:外感熱邪或內生鬱熱,循經上擾,常見面赤、頭痛、目赤、咽喉腫痛等。
  2. 氣機逆亂:肝胃氣逆或肺失肅降,熱邪隨氣上衝,可見嘔吐、噯氣、咳喘等。
  3. 陽亢化火:陰虛陽亢或情志化火,熱逆擾神,表現為煩躁不寐、口舌生瘡等。

相關證型

  • 肝胃熱逆:情志鬱結化火,肝氣橫逆犯胃,症見脅痛、嘔酸、噯氣灼熱。
  • 肺熱上逆:肺失宣降,熱壅於上,見咳嗽氣促、痰黃黏稠。
  • 心火上炎:心經熱盛,上擾神明,致口舌生瘡、心悸失眠。
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療熱逆以「清熱降逆」為原則,根據病位與兼證配伍:

  • 清泄陽明:白虎湯加減,適用於胃熱上衝之頭痛、煩渴。
  • 平肝降逆:羚角鉤藤湯或左金丸,主治肝火犯胃之嘔逆、眩暈。
  • 引火下行:導赤散合交泰丸,針對心腎不交之虛火上炎。

針灸療法
取穴以陽經為主,如百會、風池、合谷、太衝等,配合遠端穴位(如足三里、湧泉)導熱下行,或刺絡放血以瀉實熱。

與其他概念的區別
熱逆不同於單純的「熱證」,其關鍵在於「逆」字,強調熱邪動態上衝的病勢;亦不同於「寒逆」(如寒邪上逆之嘔吐清涎),需透過四診合參辨明病性。

此概念貫穿中醫對熱性疾病的辨治,臨床需結合臟腑經絡理論,細察病機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