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熱氣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熱氣瘡

熱氣瘡,亦稱「熱瘡」,首見於《實用外科治療學》,為中醫外科常見病證之一。其名源於病因多與體內熱邪熾盛或外感熱毒相關,發作時皮膚出現紅腫、灼熱、疼痛之瘡瘍,甚則化膿潰爛,屬中醫「瘡瘍」範疇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熱氣瘡之成,主要因於熱毒蘊結,可分內外二因:

  1. 內因

    • 脾胃積熱:過食辛辣厚味,脾胃運化失司,濕熱內生,鬱久化火,循經外發肌膚。
    • 情志化火:憂思惱怒,肝氣鬱結,久而化火,火毒熾盛,燔灼營血,外溢成瘡。
    • 陰虛內熱:素體陰虧,或久病傷陰,虛火內擾,燻灼肌腠。
  2. 外因

    • 外感熱毒:觸犯風熱暑濕之邪,或接觸穢毒之氣,邪客肌表,與內熱相搏,發為瘡瘍。
    • 外傷染毒:皮膚破損,毒邪乘虛而入,壅滯局部,氣血凝滯,腐肉成膿。

臨床表現

熱氣瘡多發於頭面、頸項、四肢等陽經所過之處,初起患處紅腫熱痛,觸之堅硬,漸而腫勢高突,頂端可見黃白色膿頭,潰後膿出黃稠,伴隨發熱、口渴、便秘、舌紅苔黃、脈數等實熱之象。若遷延不癒,瘡面晦暗,膿液清稀,則屬氣血虛弱或陰傷之證。

辨證分型

  1. 熱毒熾盛證

    • 瘡色鮮紅,腫痛劇烈,膿稠味臭,伴高熱煩渴,舌紅絳,苔黃燥,脈洪數。
    • 治宜清熱解毒,方用黃連解毒湯五味消毒飲加減。
  2. 濕熱蘊結證

    • 瘡周漫腫,痛勢綿綿,膿液黏濁,可伴胸悶納呆,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  • 治宜清熱化濕,方選萆薢滲濕湯龍膽瀉肝湯
  3. 陰虛火旺證

    • 瘡形平塌,膿少難潰,口乾盜汗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    • 治宜滋陰降火,方用知柏地黃丸加減。

外治法

  • 初起未潰:可敷金黃散玉露散以清熱消腫。
  • 膿成未潰:切開排膿,引邪外達。
  • 潰後期:以九一丹提膿祛腐,後用生肌玉紅膏促進瘡口癒合。

熱氣瘡之治,當辨虛實寒熱,內外合治,尤重清解熱毒,調和氣血,以防邪毒內陷或纏綿難癒。歷代醫家如《外科正宗》、《醫宗金鑒》等,對此均有詳述,可進一步參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