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七次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七次脈

七次脈,指任脈、督脈及手足三陽經在頸部特定穴位的排列次序,共計八穴。此概念源自《靈樞·本輸》,記載頸部經脈的分布與相應穴位,並以「次」為序,從任脈的天突穴旁開依次列舉各陽經之動脈所在。

七次脈的具體內容

  1. 第一次脈

    • 經脈:任脈
    • 穴位:天突
    • 位置:頸部正中線,胸骨上窩中央。
    • 特點:為任脈在頸部的代表穴,主司陰經之氣。
  2. 第二次脈

    • 經脈:足陽明胃經
    • 穴位:人迎
    • 位置:頸部喉結旁開1.5寸,胸鎖乳突肌前緣。
    • 特點:為胃經之「入」穴,主調氣血,與脈診關係密切。
  3. 第三次脈

    • 經脈:手陽明大腸經
    • 穴位:扶突
    • 位置:頸側部,喉結旁開3寸,胸鎖乳突肌後緣。
    • 特點:大腸經之「入」穴,主宣肺利咽。
  4. 第四次脈

    • 經脈:手太陽小腸經
    • 穴位:天窗
    • 位置:頸側部,胸鎖乳突肌後緣,喉結旁開3.5寸。
    • 特點:小腸經之「入」穴,主通絡開竅。
  5. 第五次脈

    • 經脈:足少陽膽經(《靈樞》原屬足少陽,後世歸手太陽)
    • 穴位:天容
    • 位置:下頜角後方,胸鎖乳突肌前緣凹陷處。
    • 特點:雖《靈樞》歸膽經,但後世多歸小腸經,主疏利頸項氣機。
  6. 第六次脈

    • 經脈:手少陽三焦經
    • 穴位:天牖
    • 位置:頸側部,乳突後下方,胸鎖乳突肌後緣。
    • 特點:三焦經之「入」穴,主清頭目、通耳竅。
  7. 第七次脈

    • 經脈:足太陽膀胱經
    • 穴位:天柱
    • 位置:後髮際正中旁開1.3寸,斜方肌外緣凹陷處。
    • 特點:膀胱經之「入」穴,主通調頭項經氣。
  8. 頸中央之脈

    • 經脈:督脈
    • 穴位:風府
    • 位置:後髮際正中直上1寸,枕外隆凸下方凹陷處。
    • 特點:督脈要穴,主統攝陽氣,通腦竅。

七次脈的經絡意義

七次脈的排列,體現了頸部為「諸陽之會」的特性,陽經多在此交會,並通過「入」穴與臟腑相聯。此八穴除天突、風府外,均為陽經的「入」穴(參見《根溜注入》理論),反映陽經氣血由表入裡的樞紐作用。

古今學說的演變

《靈樞》將天容歸於足少陽膽經,後世醫家如《針灸甲乙經》則將其劃歸手太陽小腸經,此調整可能基於臨床實踐與經脈循行的重新考證。此類演變顯示中醫理論的動態發展,亦反映頸部經絡分布的複雜性。

七次脈的理論,不僅是經穴定位的依據,更深層揭示經氣運行的規律,對針灸、推拿等外治法的應用具有重要指導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