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七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七惡
證名,出自《太平聖惠方》卷六十一,為中醫外科診斷瘡瘍預後之重要依據。七惡指瘡瘍患者病情危重時所表現之七種險惡證候,歷代醫家論述略有差異,然皆以臟腑氣血衰敗為核心病機。
歷代醫家對七惡之論述
-
《太平聖惠方》之七惡
- 一惡:煩躁時嗽,腹痛渴甚,或泄利無度,或小便如淋。
- 二惡:膿血大泄,腫焮尤甚,膿色敗臭,痛不可近。
- 三惡:喘粗短氣,恍惚嗜睡。
- 四惡:目視不正,黑睛緊小,白睛青赤,瞳子上視。
- 五惡:肩項不便,四肢沉重。
- 六惡:不能下食,服藥而嘔,食不知味。
- 七惡:聲嘶色脫,唇鼻青赤,面目四肢浮腫。
-
《外科正宗》之七惡
明代陳實功於《外科正宗》卷一進一步結合臟腑理論闡述:- 一惡(心惡):神昏憒亂,心煩舌乾,瘡形紫黑,言語呢喃。
- 二惡(肝惡):腰身強直,目睛邪視,瘡頭流血水,驚悸不寧。
- 三惡(脾惡):形體消瘦,膿清臭穢,瘡軟塌陷,不知疼痛。
- 四惡(肺惡):皮膚枯槁,聲嘶氣短,痰多喘急,鼻翼煽動。
- 五惡(腎惡):消渴引飲,形容慘黑,囊縮精冷。
- 六惡(臟腑敗):身浮腫脹,腸鳴嘔呃,滑泄無度。
- 七惡(氣血竭):瘡陷如剝鱔,四肢厥冷,污水自流。
中醫病機分析
七惡之證,多因瘡瘍毒邪熾盛,內攻臟腑,致氣血津液耗傷,陰陽失調。如:
- 心惡屬火毒攻心,擾亂神明;
- 肝惡因風火內動,肝風上擾;
- 脾惡為氣血生化無源,肌肉失養;
- 肺惡乃肺氣耗散,宣降失常;
- 腎惡屬真陰枯涸,命門火衰;
- 臟腑敗示中焦氣機潰亂;
- 氣血竭則標誌正氣潰散,生機將絕。
臨床上若見三、四項惡候,多預後不良,需急予扶正祛邪之治。此理論不僅用於瘡瘍,亦可供內科重證辨證參考,體現中醫「有諸內必形諸外」之整體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