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七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醫方劑學之「七方」詳解

七方之源流

「七方」乃中醫方劑分類之重要理論,最早可追溯至《黃帝內經》。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已有「治有緩急,方有大小」及「君一臣二,奇之制也;君二臣四,偶之制也」等論述,為七方理論之雛形。至金代成無己著《傷寒明理論》,方將此理論系統化,明確提出大、小、急、緩、奇、偶、復七類方劑,遂成「七方」之說。

七方之分類與特點

大方

指藥味多、劑量大之方劑,主要用於治療邪氣盛實、病勢廣泛之證。《素問》云:「遠而奇偶,制大其服。」大方多用於下焦疾患或病情複雜者,如《傷寒論》中之大承氣湯,由大黃、厚朴、枳實、芒硝組成,藥力峻猛,用於陽明腑實重證。

小方

與大方相對,指藥味少、劑量輕之方劑,適用於病邪輕淺、病位在上焦之證。《素問》謂:「近而奇偶,制小其服。」如桑菊飲僅用桑葉、菊花、杏仁等七味藥,輕清上浮,治療風溫初起。

急方

指藥性峻烈、見效迅速之方劑,多用於危急重症。此類方劑多含毒性藥物或峻下之品,如三物備急丸用巴豆、大黃、乾薑,專治寒實結胸之危急證候。急方講究「急則治標」,以迅速緩解症狀為要。

緩方

與急方相對,指藥性平和、作用緩慢之方劑,多用於慢性病調理或體虛患者。緩方多採用丸、散等劑型,如六味地黃丸滋補腎陰,需長期服用方見顯效。張仲景言:「緩則治本」,緩方多從根本調理。

奇方

奇方有兩層含義:一是指單數藥味組成之方劑(君一臣二);二是指藥味少而專精之方。《內經》云:「君一臣二,奇之制也。」如獨參湯僅用人參一味,大補元氣;當歸補血湯僅用黃耆、當歸兩味,補氣生血。

偶方

與奇方相對,指雙數藥味組成之方劑(君二臣四),或藥味較多、配伍講究相須相使之方。《內經》謂:「君二臣四,偶之制也。」如四君子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)補氣健脾,藥味成雙,君臣佐使分明。

復方

又稱「重方」,指由兩個以上方劑組合而成,或方中有方,用於複雜病情。《內經》曰:「奇之不去則偶之,是謂重方。」如柴胡桂枝湯結合小柴胡湯與桂枝湯,治療少陽太陽合病;清瘟敗毒飲綜合黃連解毒湯、白虎湯等多方精華。

七方理論之臨床意義

七方理論體現中醫「辨證論治」之精髓,強調根據病位深淺(大小)、病勢緩急(急緩)、病機單複(奇偶復)等因素靈活組方。此理論不僅指導方劑配伍,更蘊含深刻之治療策略:

  1. 空間觀念:大方治下焦、小方治上焦,體現「治上焦如羽,治下焦如權」之思想
  2. 時間觀念:急方救急、緩方調本,反映「急則治標,緩則治本」之原則
  3. 結構觀念:奇偶配伍展現中醫「陰陽平衡」、「君臣佐使」之組方規律

歷代醫家在此理論基礎上發展出更為精細之方劑分類,如張景岳「八陣」、汪昂「二十二劑」等,然七方作為最早之系統分類,始終為中醫方劑學之重要理論基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