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七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七節
概念溯源
七節在中醫學中具有雙重含義,既指推拿學中的特定穴位組合,亦為人體解剖部位之專有名詞。此術語源遠流長,最早見載於《黃帝內經》等經典醫籍,歷代醫家多有闡發,形成系統理論。
推拿穴位之七節
在推拿學中,七節又稱「七節骨」,乃小兒推拿之要穴。其定位於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,沿脊柱成一直線區域。操作手法以推法為主,可分為:
- 上推七節:自尾椎骨端向第四腰椎方向直推,具溫陽止瀉之效
- 下推七節:自第四腰椎向尾椎骨端方向直推,有瀉熱通便之功
此穴組主治小兒泄瀉、便秘、脫肛等脾胃系疾患,臨床常與揉龜尾、摩腹等手法配合使用,形成複合治療方案。
解剖部位之七節
《素問·刺禁論》所載「七節之傍,中有小心」,乃指人體脊柱之第七胸椎節段。據《類經》註解,脊柱共二十一節,自上而下計數,第十四椎間;自下而上則為第七節,此即第七胸椎(T7)之所在。
經絡聯繫
第七胸椎區域與多條經脈密切相關:
- 督脈循行於正中線
- 足太陽膀胱經第一側線距正中線1.5寸
- 足太陽膀胱經第二側線距正中線3寸
此區域內分布有膈俞穴(膀胱經第十七穴),為八會穴之血會,主治血證、呃逆等症。
生理功能
七節區域對應人體重要臟腑:
- 前方相對應於膈肌與脾臟
- 神經節段支配涉及肝、膽、胃等器官
- 為胸腰筋膜重要附著點,影響軀幹穩定性
歷代醫家認為此處「中有小心」,或指心包、命門等重要結構,體現中醫整體觀與臟腑相關理論。
臨床應用
- 診斷意義:第七胸椎棘突周圍壓痛或形態異常,常提示相應臟腑病變
- 治療應用:
- 針灸常取膈俞穴治療血證
- 推拿手法可調整胸椎小關節錯位
- 拔罐療法多於此區域施術以調和氣血
- 養生保健:傳統導引術重視此區域鍛煉,如「搖天柱」等功法
此概念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思想,將局部與整體相聯繫,形成獨特的診療體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