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七節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七節骨
一、基本概念
七節骨為中醫推拿學中特定部位與穴位之名稱,又名「七節」。其定位因歷代醫家學說差異而分為兩處:一者位於腰骶部正中線,另一者則對應背部第七胸椎處。此部位於小兒推拿及成人手法中皆具重要臨床意義,主要用於調理臟腑氣機、改善氣血運行。
二、解剖定位與操作手法
-
腰骶部七節骨
- 位置:沿脊柱正中線,自命門穴(第二腰椎棘突下)至尾骨尖端,共七節椎骨所覆蓋之區域。
- 操作與功效:
- 向上推(向命門方向):性屬溫補,可溫煦腎陽、固澀腸道,主治虛寒性腹瀉、久痢滑脫、中氣下陷所致脫肛等症。
- 向下推(向尾骨方向):性偏瀉通,能導滯通腑,適用於實熱或氣滯型便秘、腹脹等症。
-
背部七節骨
- 位置:依據《幼科推拿秘書》記載,自頸骨(大椎穴)向下數至第七胸椎棘突下,約與心窩(膻中穴)相對。
- 操作與功效:
- 此處推拿多以揉法、按法為主,能調和中焦氣機,緩解傷寒後遺之骨節痠痛,亦用於濕熱型腹瀉、痢疾等消化系統病症。
三、中醫理論基礎
-
與經絡的關聯
- 腰骶部七節骨隸屬督脈,督脈總攝一身之陽,推拿此處可直接影響腎陽與命門之火,調節下焦功能。
- 背部七節骨鄰近督脈與膀胱經背俞穴區域,尤與膈俞(血會)、至陽穴相應,故能調節氣血、疏利胸膈。
-
臟腑辨證應用
- 腰骶部操作側重於「腎與大腸」關係,腎陽不足則腸道失於溫煦,推上七節骨可補火生土;而實熱便秘屬「肺氣不降」,推下法能助肺氣肅降、通導腸腑。
- 背部七節骨則關聯「脾胃與膽」,胸椎7-9節旁為肝膽脾胃之背俞穴所在,手法刺激可調節中焦運化與膽汁疏泄,改善消化功能。
四、臨床配伍應用
- 治小兒泄瀉:常配伍補脾經、摩腹,以增強健脾益氣之效。
- 治成人便秘:可配合清大腸經、按揉天樞穴,共奏通腑瀉濁之功。
- 傷寒骨痛:結合拿風池、揉大椎以散寒解表。
五、文獻考據
《幼科推拿秘書》明確指出七節骨與胸椎對應關係,而腰骶部之說則見於後世推拿流派,兩者雖定位不同,然皆以「七節」為調氣之樞紐,體現中醫「同病異治」之靈活思維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