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七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七氣
七氣為中醫學中對七種情志與寒熱狀態的合稱,認為其積聚可導致病證的發生。此概念最早見於隋代巢元方《諸病源候論》,後世醫家如明代戴思恭於《證治要訣》中進一步闡述,將七氣與情志致病機理相結合,成為中醫病因學說的重要內容。
七氣之分類與內涵
- 寒氣
指外感寒邪或體內陽氣虛衰所生之寒,其性凝滯,易傷陽氣,導致經脈拘急、氣血運行不暢,表現為畏寒、腹痛、四肢不溫等症。 - 熱氣
為外感熱邪或體內陰虛陽亢所生之熱,其性炎上,易耗傷津液,引發發熱、煩渴、面赤、脈數等症狀。 - 怒氣
屬情志所傷,怒則氣上,過度憤怒易使肝氣橫逆,出現頭痛、眩暈、嘔血,甚則昏厥。《素問·舉痛論》云:「怒則氣逆,甚則嘔血及飧泄。」 - 恚氣(恨氣)
與怒氣相關,但更偏向長期鬱結之憤懣,易致肝鬱氣滯,表現為胸脅脹滿、噯氣頻作,日久可化火生痰。 - 憂氣
憂思過度則氣結,主要影響脾與肺。《靈樞·本神》指出:「憂愁者,氣閉塞而不行。」臨床可見食欲不振、胸悶氣短,甚則痰濕內停。 - 喜氣
喜雖為良性情志,然過喜則心氣渙散,《內經》稱「喜則氣緩」,過度喜樂可致心神不寧、注意力渙散,甚則狂亂。 - 愁氣(悲氣)
悲憂同類,愁緒過度易傷肺氣,導致氣消而見聲低氣怯、乏力自汗,久則肺衛不固,易感外邪。
七氣致病特點
- 氣機失調:七氣致病首重影響氣機運行,或上逆(怒、喜),或下陷(憂、悲),或鬱結(恚、愁),或寒熱偏勝。
- 形質積聚:《諸病源候論》描述七氣積聚「牢大如杯」,發作時「疾痛欲死」,類似現代醫學所稱之癥瘕(如腫塊、痞滿),屬氣滯血瘀或痰氣互結之證。
- 情志與軀體並病:如《證治要訣》提及「咽喉如絮,咯咽不下」之梅核氣,即典型七氣鬱結於喉的表現,治以四七湯(半夏、厚朴、茯苓、紫蘇葉)行氣化痰。
歷代醫家論述補充
- 《黃帝內經》:奠定情志與氣機關係的理論基礎,如「怒傷肝」「喜傷心」「思傷脾」等,與七氣學說互為呼應。
- 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:宋代陳無擇將七氣歸為「內因」,強調情志致病之重要性。
七氣理論體現中醫「形神一體」的整體觀,臨床辨證時需綜合情志與體質,調氣為先,兼顧化痰、活血等法,方能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