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七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七竅之中醫理論闡微

七竅為人體頭面部七個重要孔竅,包含雙眼、雙耳、雙鼻孔及口,屬中醫「官竅」範疇。其生理功能與五臟精氣密切相關,既是臟腑外現之窗,亦為氣血津液輸布之通路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五臟常內閱於上七竅」,揭示五臟通過經絡與七竅相連,臟腑盛衰可從竅穴狀態反映,形成「臟-竅相應」的整體觀。

一、五臟與七竅的對應關係

  1. 肺通於鼻
    《靈樞·脈度》指出:「肺氣通於鼻,肺和則鼻能知臭香。」肺主宣發肅降,鼻為肺之竅,司呼吸、辨氣味。肺氣充沛則嗅覺靈敏;若肺受邪(如風寒襲肺),可見鼻塞、流涕、嗅覺減退。
  2. 心通於舌
    「心氣通於舌,心和則舌能知五味。」心主血脈,舌為心之苗竅。心氣上榮則舌體紅潤、味覺敏銳;若心火亢盛,可現舌紅糜爛;心血瘀阻則舌質紫暗。
  3. 肝通於目
    「肝氣通於目,肝和則目能辨五色。」肝藏血,開竅於目。肝血充足則視物清晰;肝陰不足易目乾澀;肝火上炎可致目赤腫痛。
  4. 脾通於口
    「脾氣通於口,脾和則口能知五穀。」脾主運化,口為脾之竅。脾氣健運則食慾正常、口味調和;脾虛濕困時,常見口淡乏味或口甜黏膩。
  5. 腎通於耳
    「腎氣通於耳,腎和則耳能聞五音。」腎藏精,耳為腎之竅。腎精充盈則聽力聰敏;腎精虧虛易致耳鳴耳聾;老年人腎氣衰,多見聽力漸退。

二、七竅異常與臟腑病機

中醫強調「有諸內者,必形諸外」,七竅症狀常為內臟失調之徵兆:

  • 目赤眵多:多屬肝火上炎或風熱犯肺。
  • 耳鳴如蟬:多因腎陰虧虛,虛火上擾。
  • 口舌生瘡:或為心脾積熱,或陰虛火旺。
  • 鼻淵流濁涕:常責之肺熱或膽經鬱熱。

三、經絡與七竅的聯繫

除臟腑關係外,經絡系統亦為七竅與內在聯繫之通道:

  • 手陽明大腸經:循鼻旁,主鼻病。
  • 足少陽膽經:入耳中,絡於目外眥,與耳疾、偏頭痛相關。
  • 任督二脈:上行至口唇、目下,影響七竅氣血輸布。

四、臨床辨竅診病

中醫望診尤重察竅:

  • 望目:白睛紅赤多實熱,目下暗滯常提示腎虛或痰飲。
  • 察舌:舌苔厚膩多濕濁內蘊,舌邊齒痕多脾虛。
  • 聞聲:語聲低微多肺脾氣虛,狂言譫語屬心火擾神。

七竅理論不僅是中醫診斷學之核心,亦為治療學依據。歷代醫家據此發展出「清肝明目」「健脾開竅」等治法,如杞菊地黃丸滋腎明目、蒼耳子散宣肺通鼻,皆體現「從竅治臟」之思維。此理論至今仍指導中醫臨床,彰顯「司外揣內」的辨證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