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持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持脈
持脈,又稱「切脈」,為中醫診斷學重要術式之一,指醫者以手指按壓患者腕部脈搏,透過脈象變化以辨析臟腑氣血盛衰、病邪性質及病情進退。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云:「持脈有道,虛靜為保。」強調診脈時需心神專一、環境安寧,方能準確體察脈象細微差異。
理論基礎
持脈之術根植於中醫整體觀念,認為脈為氣血運行之通道,內連五臟六腑,外應四時陰陽。脈象變化可反映人體陰陽平衡、氣血充盈與否,以及邪正消長狀態。《難經》提出「獨取寸口」之法,以腕部橈動脈處(寸、關、尺三部)對應五臟六腑,成為後世脈診主流。
操作要領
- 布指:患者手臂平伸,醫者以食指、中指、無名指分按寸、關、尺三部。寸部候上焦(心肺),關部候中焦(肝脾),尺部候下焦(腎)。
- 舉按尋:輕力觸皮膚為「舉」(浮取),中等力度按至肌肉為「按」(中取),重壓至骨為「尋」(沉取),以辨脈位深淺。
- 體察脈象:細辨脈之速率、節律、力度、流利度及形態,如遲數辨寒熱,浮沉分表裏,滑澀察氣血滯暢。
常見脈象與臨床意義
- 浮脈:輕按即得,主表證,邪氣在衛分。
- 沉脈:重按始顯,主裏證,氣血內鬱或臟腑虛弱。
- 弦脈:如按琴弦,多見於肝鬱氣滯或痰飲內停。
- 滑脈:往來流利,主痰濕、食滯或妊娠。
- 細脈:脈細如線,氣血兩虛或陰精虧耗。
經典文獻論述
《傷寒論》以脈證並治為綱,如「太陽之為病,脈浮,頭項強痛而惡寒」;《瀕湖脈學》系統歸納27種脈象,闡明其主病與鑑別。持脈不僅需熟稔脈形,更須結合望聞問三診,四診合參,方得病機真諦。
持脈為中醫獨特診法,歷代醫家累積豐富經驗,須臨證反覆體悟,方能通曉其精微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