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七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「七情」詳解
一、情志之七情
七情指「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」七種情志活動,為人體精神對外界刺激的反應。中醫理論認為,情志與臟腑氣血密切相關,正常情志活動可調和氣血,然過度或長期失調則成致病因素。《黃帝內經》將七情歸為內傷病因,強調其對氣機的直接影響:
- 怒則氣上:過怒傷肝,致肝氣上逆,見頭痛、眩暈,甚則嘔血。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云:「怒傷肝。」
- 喜則氣緩:過喜傷心,使心氣渙散,致心神不寧、注意力渙散,甚則狂亂。《靈樞·本神》指出:「喜樂者,神憚散而不藏。」
- 憂(悲)則氣消:過度憂悲傷肺,耗損宗氣,見氣短乏力、意志消沉。《素問·舉痛論》言:「悲則心系急,肺布葉舉,而上焦不通。」
- 思則氣結:思慮過度傷脾,致脾失健運,見脘脹、納呆。《醫宗金鑒》稱:「思慮傷脾,脾氣鬱結。」
- 恐則氣下:恐懼傷腎,致腎氣不固,見二便失禁、遺精。《類經》註解:「恐傷腎,精氣怯。」
- 驚則氣亂:突然受驚致心氣紊亂,見心悸、失眠,甚則癲癇。《臨證指南醫案》載:「驚則氣無所依,神無所歸。」
臟腑病變亦可反致情志異常,如《靈樞·本神》所述:「肝氣虛則恐,實則怒;心氣虛則悲,實則笑不休。」此為「五志相勝」理論之基礎,如「怒勝思」「喜勝憂」等,臨床可用於情志療法。
二、藥性之七情
於中藥學中,七情指藥物配伍的七種關係,首載於《神農本草經》,為組方原則之核心:
- 單行:單味藥獨效,如獨參湯補氣固脫。
- 相須:同類藥協同增效,如石膏配知母增強清熱。
- 相使:主輔藥搭配增效,如黃芪配茯苓健脾利水。
- 相畏:一藥毒性受另一藥抑制,如半夏畏生薑。
- 相殺:一藥能解另一藥毒,如防風殺砒霜毒。
- 相惡:兩藥合用減效,如人參惡萊菔子。
- 相反:合用增毒,如「十八反」中烏頭反半夏。
此理論指導臨床用藥,尤重「相須」「相使」以增效,「相畏」「相殺」以制毒,「相反」為配伍禁忌。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進一步闡釋:「七情和合,視其性用。」
學術延伸
七情理論貫穿中醫生理、病理及治療,情志七情體現「形神一體」觀,藥性七情則反映「君臣佐使」配伍思想,二者共同構成中醫整體辨治體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