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七情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七情痢
七情痢,為中醫痢疾之一類,因情志失調,損傷脾胃,導致運化失常而發病。其病因與「七情內傷」密切相關,憂思鬱怒等情緒波動,使肝氣鬱滯,橫逆犯脾,脾失健運,濕濁內停,久而化熱,下迫大腸,遂成下痢。
臨床表現
初起常見食慾不振、消化不良,繼而大便溏薄,時作時止,遷延日久則轉為膿血便,伴有腹中隱痛、裡急後重等症。病情纏綿,反覆發作,與情緒波動相關,此為七情痢之特徵。
病機分析
- 肝鬱乘脾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疏泄失常,克伐脾土,致脾虛濕蘊。
- 脾胃虛弱:長期憂思傷脾,運化無力,水穀不化,清濁不分,下注為瀉。
- 久病及腎:若痢久不癒,脾病及腎,腎陽虧虛則五更泄瀉,腎陰不足則虛熱內擾。
治法與方藥
-
初期肝脾不和
- 治法:疏肝健脾,化濕止痢。
- 方藥:枳朮丸(枳實、白朮)合痛瀉要方(白朮、白芍、陳皮、防風),以調和肝脾,緩急止痛。
-
脾虛濕盛
- 治法:益氣健脾,滲濕止瀉。
- 方藥:參苓白朮散(人參、茯苓、白朮、山藥、扁豆等),補脾滲濕,標本兼顧。
-
中氣下陷
- 治法:升陽舉陷,益氣固脫。
- 方藥:補中益氣湯(黃芪、人參、白朮、升麻、柴胡等)或升陽益胃湯(黃芪、半夏、人參、羌活等),以升提下陷之氣。
-
脾腎虛寒
- 治法:溫補脾腎,固澀止痢。
- 方藥:理中湯(人參、乾薑、白朮、甘草)合四神丸(補骨脂、肉豆蔻、吳茱萸、五味子),溫腎暖脾;若滑脫不禁,加赤石脂禹餘糧湯以固澀腸道。
-
腎陰不足
- 治法:滋陰補腎,兼以健脾。
- 方藥:六味地黃丸合白朮散,晨服六味丸滋腎陰,暮服白朮散健脾氣,以達脾腎同治之效。
現代對應疾病
此症與現代醫學之「腸易激綜合徵」(IBS)或「神經官能性腹瀉」相似,多因精神因素誘發,呈現慢性反覆性腹瀉,然中醫從情志與臟腑關係論治,強調調暢氣機、補益脾腎,以治其本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