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七情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七情疝
定義與病因
七情疝為中醫病名,首見於《醫學入門》,屬「疝病」範疇,其特徵為腹部脹滿時作時減,發作與情志波動密切相關。中醫認為,此病多因七情(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)過極,導致氣機逆亂,肝失疏泄,氣滯於下焦而成。氣滯日久可夾雜濕熱或寒凝,進一步影響脾胃運化與腸腑通降,形成虛實夾雜之證。
病機與證候
- 氣機鬱滯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氣滯腹中,表現為腹脹乍滿乍減,痛無定處,噯氣或矢氣後稍緩,舌淡紅、苔薄白,脈弦。
- 濕熱蘊結:氣鬱化熱,或素體濕盛,濕熱下注,症見腹脹滿悶、口苦咽乾、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寒凝氣滯:過食生冷或外感寒邪,寒凝肝脈,氣血不行,見腹脹冷痛、得溫則減、四肢不溫,舌淡苔白,脈沉緊。
治法與方藥
- 濕熱證:治宜清熱化濕、行氣止痛,選方如《醫學入門》所載「氣疝飲」(多含黃連、梔子等苦寒燥濕藥)或「古萸連丸」(吳茱萸、黃連配伍,辛開苦降)。
- 寒凝證:宜溫經散寒、理氣止痛,方用「蟠蔥散」(蔥白、肉桂、木香等溫通之品)或「生料木香勻氣散」(木香、砂仁、丁香等行氣溫中)。
- 純氣滯證:可選柴胡疏肝散加減,重在調肝解鬱。
古籍補充
《醫宗金鑒》提及:「疝病多屬肝經,總因氣血不和。」七情疝雖以氣滯為主,但久病可及血分,形成「氣滯血瘀」,此時需佐以桃仁、紅花等活血藥。此外,《景岳全書》強調「治疝必先治氣」,臨床需辨明寒熱虛實,不可一味攻伐。
現代對應探討
此症與西醫「功能性腸梗阻」或「腸易激綜合徵」部分表現相似,如腹脹、排便異常等,然中醫從整體氣機調節入手,非僅對症處理。癔病性腹脹亦可能歸於此範疇,但中醫更重視體質與情志的交互作用。
附:關鍵藥方組成
- 古萸連丸:吳茱萸、黃連、白芍、川楝子,主治肝經濕熱氣疝。
- 蟠蔥散:蔥白、乾薑、肉桂、木香,專攻寒凝氣滯之疝痛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