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七日口噤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七日口噤
七日口噤,又稱「臍風」,為中醫兒科病證名,屬新生兒急症之一。其名源於發病多在出生後七日內,以牙關緊閉、吮乳困難為主要特徵,故稱「口噤」;因病因多與臍部感染相關,亦歸於「臍風」範疇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本病多因斷臍不當,或臍部護理失宜,外邪(如風毒、濕穢)由臍部侵入,循經脈內犯,擾動肝風所致。風邪挾痰上壅,阻滯經絡,故見口噤、面青、肢搐等症。《幼科發揮》載:「臍風者,風邪自臍而入,傳於心脾,令兒口噤不乳。」其病位主要在肝、脾,與心包絡亦相關聯,病性屬實證、風證。
臨床表現
初起患兒常見躁動不安、啼哭不止,繼而出現吮乳無力或拒乳,牙關緊閉,面唇青紫,甚則角弓反張、四肢抽搐。若見臍部紅腫濕爛,或滲出血水穢液,多為外邪侵臍之徵。病情進展迅猛,若未及時救治,可危及生命。
治法與方藥
傳統治療以祛風鎮痙、解毒通絡為原則:
- 外治法:
- 以「燈火灸」燻臍周穴位(如神闕、湧泉),或配合艾灸溫通經脈。
- 臍部外敷「臍風散」(含麝香、蜈蚣等),以解毒辟穢。
- 內服方:
- 輕證可用「撮風散」(鉤藤、僵蠶、全蠍)平肝息風。
- 重證選「五虎追風散」加減,佐以朱砂、雄黃解毒鎮驚。
古籍記載
《醫宗金鑒·幼科心法》指出:「臍風一證,最為惡候……總因風濕傷臍,流入心脾。」強調及早辨證施治之重要性。而《小兒衛生總微論方》則詳述其與「四六風」(即出生後第四至六日發病)之關聯,反映古代醫家對發病時機的細微觀察。
此症現代醫學多對應「新生兒破傷風」,然中醫從風毒內侵、肝風妄動論治,體現其獨特理論體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