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七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七疝詳述
七疝為中醫古籍所載七種疝病之統稱,首見於《素問·骨空論》。歷代醫家對其具體病名之界定各有差異,茲分述如下:
一、歷代醫家論述
- 《素問》分類
《黃帝內經》列七疝為:- 衝疝:氣逆上衝,少腹急痛。
- 狐疝(又稱「陰狐疝」):陰囊時大時小,如狐之出沒無常。
- 㿗疝(「㿗」同「頹」):陰囊腫大如癩,或兼頑麻不仁。
- 厥疝:因肝氣逆亂,少腹冷痛牽引脅肋。
- 瘕疝:少腹結塊,時聚時散。
- 㿉疝(「㿉」同「貴」):陰囊腫硬如石,或伴小便不利。
- 癃疝:小便閉澀,少腹脹痛,與淋證相關。
-
《諸病源候論》之異
隋代巢元方等所著《諸病源候論》對七疝之名另有補充,如「石疝」「血疝」等,然未明確統一定義。 -
張子和《儒門事親》之定型
金元四大家之一張從正(子和)於《儒門事親》中重新歸納七疝,後世多從其說:- 狐疝:陰囊偏墜,臥則入腹,立則出囊。
- 㿉疝:陰囊腫硬如瓜,頑木不痛。
- 寒疝:因寒邪凝滯,少腹拘急,遇冷加劇。
- 氣疝:情志不舒致少腹脹滿,時緩時急。
- 水疝(亦稱「陰腫」):陰囊水腫,透光如水晶。
- 筋疝:陰莖腫痛或筋脈弛縱,與房勞相關。
- 血疝:少腹瘀血結塊,痛如錐刺。
-
明清醫家之沿革
- 《瘍醫大全》承襲張氏之說,僅將「㿉疝」改回「㿗疝」,餘同。
- 《醫宗必讀》則復引《素問》原文,然丹波元簡於《素問識》中批評其「分㿉與㿗」為誤,認為歷代分類混雜,需考據經文原意。
二、病因病機探析
七疝之發,多與肝經循行相關。《靈樞·經脈》云:「肝足厥陰之脈……循股陰,入毛中,過陰器。」故疝病主責於肝,兼涉寒、濕、熱、氣滯、血瘀等邪:
- 寒疝:寒客肝脈,收引凝滯。
- 氣疝:肝鬱氣結,疏泄失常。
- 水疝:水濕下注,聚於陰器。
- 血疝:跌撲損傷或血熱妄行,瘀阻絡脈。
三、治法舉要
歷代治法因證而異,如:
- 狐疝:多用疏肝理氣,如《醫學心悟》以蜘蛛散溫肝散結。
- 寒疝:溫經散寒,選當歸四逆湯或天台烏藥散。
- 水疝:利水滲濕,五苓散加減。
四、名詞考據爭議
丹波元簡指出,《素問》原文未明列七疝細目,後世如王永輔《惠濟方》另立「石疝、妒疝」等名,恐無確據。此類分歧反映中醫理論於傳承中因註解差異所致之演變。
綜觀之,七疝之義雖有紛紜,然張子和之說因切合臨床,遂成主流,為後世論疝之重要範本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