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七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七傷之中醫理論探析

七傷之源流與定義

七傷一詞首見於東漢張仲景《金匱要略·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》,其云:「食傷、憂傷、飲傷、房室傷、飢傷、勞傷、經絡營衛氣傷,合為七傷。」此為最早對七傷的系統性論述,揭示了七種損傷人體健康的因素。隋代巢元方《諸病源候論》則從虛勞病證角度提出另一種七傷分類,明代龔廷賢《古今醫鑒》又有所演繹,形成中醫學關於七傷的多維度認識體系。

七傷的分類與內涵

一、病因分類之七傷(《金匱要略》體系)

  1. 食傷:指飲食不節所致損傷。過飽則傷脾,脾失健運;過飢則氣血生化無源。《素問·痹論》云:「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。」此類損傷初期多見脘腹脹滿、噯氣吞酸,久則導致脾胃虛弱。
  2. 憂傷:情志過度憂慮損傷肺脾。《靈樞·本神》曰:「愁憂者,氣閉塞而不行。」臨床表現為胸悶氣短、食欲不振,甚則形體消瘦。
  3. 飲傷:過飲寒涼或暴飲無度損傷脾胃陽氣。《醫宗金鑒》指出:「飲冷傷陽,飲熱傷陰。」常見症狀包括胃脘冷痛、嘔吐清水、大便溏泄等。
  4. 房室傷:房勞過度耗傷腎精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入房過度則傷腎。」臨床可見腰膝酸軟、頭暈耳鳴、遺精早泄等腎虛證候。
  5. 飢傷:長期飢餓導致氣血虧虛。《難經·四十九難》言:「飢傷脾。」表現為面色萎黃、四肢無力、氣短心悸等。
  6. 勞傷:過度勞力損傷筋骨與正氣。《素問·宣明五氣》云:「久立傷骨,久行傷筋。」常見肩背酸痛、關節不利等症狀。
  7. 經絡營衛氣傷:外邪侵襲或內傷導致營衛失和、經絡阻滯。《靈樞·營衛生會》論述營衛運行失常可致寒熱不調、易感外邪。

二、病證分類之七傷

《諸病源候論》體系

  1. 陰寒:腎陽虛衰所致陰部寒冷感,常伴腰膝冷痛、畏寒肢冷。
  2. 陰痿:即陽痿,因腎氣虧虛或肝鬱氣滯所致宗筋弛縱。
  3. 里急:小腹拘急疼痛,多因下焦虛寒或肝氣鬱結。
  4. 精連連:指遺精頻作,腎失封藏之表現。
  5. 精少陰下濕:精液量少伴陰囊潮濕,屬腎虛濕熱證。
  6. 精清:精液稀薄清冷,為腎陽不足之象。
  7. 小便苦數臨事不卒:尿頻尿急而排尿不暢,屬腎虛膀胱氣化不利。

《古今醫鑒》體系

  1. 陰汗:陰部多汗,分為腎虛濕熱與陽虛不固兩型。
  2. 精寒:精液冰冷,為命門火衰之重證。
  3. 精清:同前述精液清稀。
  4. 精少:精液量少質稀,影響生殖功能。
  5. 囊下濕癢:陰囊濕疹瘙癢,與肝經濕熱相關。
  6. 小便澀數:尿頻尿澀,屬淋證範疇。
  7. 夜夢陰人:夢遺頻作,多因心腎不交或相火妄動。

三、養生不當之七傷

  1. 大飽傷脾:《千金要方》云:「飽食即臥,乃生百病。」脾傷則運化失常,濕濁內生。
  2. 大怒傷肝:肝主疏泄,怒則氣上,導致肝氣橫逆或鬱結。
  3. 強力舉重、久居濕地傷腎:腎主骨,過勞傷骨,濕氣傷陽,皆損腎氣。
  4. 形寒飲冷傷肺:肺為嬌臟,寒邪易從皮毛或飲食傷肺。
  5. 憂愁思慮傷心:心主神明,過思則氣結,暗耗心血。
  6. 風雨寒暑傷形:外感六淫直接損傷形體經絡。
  7. 大恐懼、不節傷志:恐則氣下,傷腎志;不節制則耗傷精氣神。

七傷的病理機制

從臟腑理論分析,七傷主要涉及五臟系統的失調:

  • 脾系統:食傷、飢傷直接損傷脾胃,憂思過度亦通過五行相剋影響脾土。
  • 肝系統:大怒傷肝,房勞過度亦因「乙癸同源」間接影響肝血。
  • 腎系統:房室傷、勞傷、恐懼皆直接損傷腎精腎氣。
  • 肺系統:憂傷肺、形寒飲冷直接傷肺衛。
  • 心系統:憂愁思慮耗傷心神,過喜亦能傷心。

從氣血津液角度,七傷可導致:

  • 氣機失調:怒則氣上、恐則氣下、思則氣結。
  • 血脈瘀阻:長期憂思導致氣滯血瘀,勞傷亦可致筋骨血脈損傷。
  • 津液代謝異常:飲傷脾陽則水濕內停,腎傷則氣化不利。

七傷的辨證要點

臨床辨識七傷需把握以下原則:

  1. 明辨病因:詳細詢問生活起居、情志變化等,找出具體致傷因素。
  2. 定位臟腑:根據症狀表現確定主要受損臟腑,如食傷多在脾胃,房傷多在腎。
  3. 定性病機:區分虛實寒熱,如憂傷初期多氣鬱實證,久則轉為心脾兩虛。
  4. 審度傳變:觀察是否已由本臟傳及他臟,如脾傷及肺(土不生金)、腎傷及肝(水不涵木)等。

七傷的歷史演變

七傷概念自《金匱要略》提出後,歷代醫家不斷補充發展:

  • 唐代孫思邈《千金要方》將七傷與五勞並論,強調其為虛勞重要成因。
  • 宋代《聖濟總錄》詳細記載七傷所致各種虛損症狀及治療方藥。
  • 金元四大家從不同角度發揮:李東垣重視脾胃內傷,朱丹溪強調陰精保養。
  • 明清溫病學家則注重七傷導致正虛感邪的辨治規律。

這種理論演變反映了中醫學對人體損傷認識的不斷深化,從單純病因描述發展到病機、證候的系統把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