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七神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「七神」詳解
七神之概念源流
「七神」一詞首見於《難經·三十四難》,指人體五臟所藏之七種神氣活動。中醫理論認為,五臟不僅主司生理功能,更是精神意識活動的物質基礎,故《難經》云:「臟者,人之神氣所捨藏也。」此說法深化了《黃帝內經》「五神臟」理論,將「意」、「智」、「精」、「志」等更細緻的神志分類納入臟腑系統。
七神分屬五臟詳析
1. 心藏神
「神」為七神之首,泛指整體精神意識活動。《靈樞·本神》指出:「心藏脈,脈舍神。」心主血脈,血脈充盈則神明清朗。臨床上心神不寧可見心悸、失眠;心神渙散則出現健忘、意識模糊等症。
2. 肝藏魂
「魂」屬精神活動中較為活躍的部分,《類經》註解:「魂之為言,如夢寐恍惚,變幻遊行之境。」肝主疏泄,魂的活動與肝氣調達密切相關。肝血不足可致魂不守舍,表現為夢魘、夜驚等症。
3. 肺藏魄
「魄」指與生俱來的本能感覺和動作能力,《內經》稱「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」。肺主氣,魄的強弱與肺氣盛衰相關。肺氣虛者常見感覺遲鈍、動作笨拙,此乃魄力不足之象。
4. 脾藏意與智
- 意:指思維的持續性與專注力,《醫宗金鑑》謂:「意者,記所往事,思所未來。」脾主意,脾氣健運則思慮有序。
- 智:指理解判斷能力,《難經本義》解釋:「智,謂聰明智慧。」脾為後天之本,智力的發展依賴脾運化的水穀精微。
5. 腎藏精與志
- 精:廣義指生命基本物質,狹義指生殖之精。《素問》云:「腎者主水,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。」腎精虧虛可致發育遲緩、早衰。
- 志:指意志力與決斷力,《類經》曰:「志者,專意而不移也。」腎氣充足則志向堅定,反之則易生恐懼退縮之情。
七神與氣血津液之關係
七神的正常活動依賴氣血津液的滋養:
- 氣:推動神志活動,氣滯則鬱悶不樂,氣逆則煩躁易怒。
- 血:為神之舍,血虛則神疲,血熱則神昏。
- 津液:滋養腦髓,津虧可致反應遲鈍,痰濁蒙竅則神志異常。
此理論體系體現中醫「形神合一」的整體觀,為情志疾病的診治提供重要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