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七十二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七十二日中醫名詞詳解

「七十二日」為中醫理論中與時令、臟腑氣機變化相關的重要週期概念,源於《黃帝內經》「五運六氣」學說,結合天干地支與陰陽五行,用以闡述人體與自然節律的對應關係。


理論淵源

  1. 五運六氣框架
    中醫將一年分為五運(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)與六氣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,每運主司七十二日有餘,合計三百六十五日。此週期反映天地氣機升降與人體氣血盛衰的同步性,如《素問·六節藏象論》所言:「五運相襲,而皆治之,終期之日,周而復始。」
  2. 土運居中
    五行中「土」主長夏,對應脾胃,其運化功能維繫四時平衡。故七十二日亦暗合「土旺四季」之說,每季末十八日屬土,四段相加恰為七十二日,強調脾胃為後天之本的核心地位。

臨床意義

  1. 氣機調節週期
    七十二日為人體適應氣候轉化的關鍵階段。如春分至夏至前後,陽氣漸盛,肝木疏泄需與心火相承,若調攝不當,易見肝鬱化火或脾虛濕困之證,需順應時令調理。
  2. 疾病傳變預判
    根據「臟氣法時」理論,某些慢性病(如咳嗽、風濕)的緩解或加重,可能與七十二日氣運交替相關。如金運當令時(秋七十二日),肺系疾病易受燥邪影響,需提前滋陰潤燥。
  3. 針灸與方劑應用
    部分流派主張按七十二日節氣調整治法。如「子午流注針法」依時辰氣血流注取穴,而長夏七十二日可加強足三里、中脘等健脾穴位;用藥上,暑濕季節宜參入藿香、佩蘭等化濕之品。

古籍佐證

  • 《類經》云:「七十二日者,四分歲之餘也,土德分王四季。」
  • 《脾胃論》指出:「脾主長夏,足太陰、陽明主治,其日戊己(土日)。」呼應土運七十二日對脾胃的影響。

此概念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的整體觀,將時間維度納入辨證體系,深化對生理病理節律的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