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七損八益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七損八益:中醫養生與陰陽調和之要義

七損八益的源流與概念

七損八益一詞最早見於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醫書《養生方》,後被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所引用,成為中醫理論中關於陰陽平衡與養生保健的重要概念。這一理論體系融合了古代房中術與醫學養生思想,體現了中國傳統醫學對人體生命活動規律的深刻認識。

在原始文獻中,"七損"指七種有損健康的性行為方式,"八益"則指八種有益身心的房中養生方法。隨著中醫理論的發展,後世醫家對這一概念進行了更廣泛的詮釋,使其成為涵蓋生長發育、陰陽調節等多方面的醫學理論。

七損的詳細解析

根據馬王堆醫書《養生方》記載,七損具體包括:

  1. :指性交時陰莖疼痛或精道不通,甚至無精可泄
  2. :指性交時大汗淋漓不止,元氣外泄
  3. :指交接時口乾舌燥,津液耗傷
  4. :指陽痿不舉,無法正常進行房事
  5. :指交合時呼吸急促,心煩意亂
  6. :指性交時突然氣絕昏厥,神氣散亂
  7. :指性交過度,精氣耗竭

從中醫理論看,七損實質上描述了房事不節導致的各種病理現象,主要涉及精、氣、神的過度耗傷。這些損傷最終會影響五臟功能,特別是腎臟所藏之精氣,導致早衰、疾病等不良後果。

八益的具體內容

與七損相對,《養生方》記載的八益包括:

  1. 治氣:指調理呼吸,引導精氣運行
  2. 致沫:指促進唾液分泌,滋潤臟腑
  3. 智時:指掌握適當時機,順應四時陰陽
  4. 畜氣:指蓄積精氣,養護元氣
  5. 和沫:指調和津液,使陰陽交融
  6. 竊氣:指採集天地精華,補益自身
  7. 寺贏:指保持充盈而不泄,固守精氣
  8. 定頃:指安定精神,防止傾瀉耗散

八益體現了中醫"治未病"的思想,強調通過正確的方法調節陰陽、保養精氣,達到強身健體、延年益壽的目的。這些方法不僅適用於房中養生,也可擴展到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。

歷代醫家的不同詮釋

隨著中醫理論的發展,歷代醫家對"七損八益"的解釋逐漸超越房中術的範疇,形成了多種學術觀點:

《內經知要》的解釋

明代醫家李中梓在《內經知要》中提出:

  • 七為陽數,代表陽氣;八為陰數,代表陰氣
  • 陽氣不宜消減(損),陰氣不宜過盛(益)
  • 知曉七損八益,就能察覺陰陽消長的機理
  • 保持陽氣旺盛可抵禦陰邪,從而調和陰陽

張志聰的觀點

清代醫家張志聰認為:

  • 陽氣常有餘,故須損(抑制)
  • 陰精常不足,故須益(補養)
  • 避免陰精虧損,方可達到陰陽平衡
  • 這一觀點與"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"的理論相呼應

王冰的注解

唐代王冰在《黃帝內經素問注》中提出:

  • 女子二七(14歲)月經初潮,之後每月經血按時來潮屬正常生理,此為"七可損"
  • 男子二八(16歲)精氣溢瀉,若因房事泄精,則需益精固本,此為"八可益"
  • 此解將七損八益與人體生長發育規律相聯繫

中醫理論中的深層內涵

從中醫基礎理論角度,七損八益體現了以下核心觀念:

陰陽平衡思想:七損八益本質上是調節陰陽的方法論,通過"損有餘、補不足"來維持人體陰陽的動態平衡。

精氣神理論:七損多涉及精氣的過度耗傷,八益則強調精氣的保養與充實,與中醫"精氣神"三位一體的生命觀密切相關。

養生預防觀念:七損八益不僅是治療原則,更是養生之道,體現了中醫"上工治未病"的預防醫學思想。

天人相應理論:歷代醫家將七損八益與天地陰陽、四時變化相聯繫,反映了中醫整體觀的思維方式。

現代中醫的認識與應用

當代中醫對七損八益的應用已超越原始的房中養生範疇,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:

生長發育調節:將七損八益與人體不同階段的生理特點相結合,指導青春期保健、生殖健康等。

亞健康調理:運用"損有餘、益不足"的原則,調節陰陽失衡導致的各種亞健康狀態。

慢性病防治:在糖尿病、高血壓等慢性病管理中,參考七損八益的理念進行生活方式指導。

抗衰老研究:探索七損八益與延緩衰老的關係,發展中醫養生抗衰老的方法體系。

七損八益作為中醫經典理論,其內涵隨著醫學發展不斷豐富,至今仍對中醫臨床與養生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