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七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「七害」詳解
七害之源流考證
七害乃中醫婦科重要概念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與《千金要方》,屬帶下三十六疾之重要組成。歷代醫家對此闡述各異,形成病因與病症兩大詮釋體系。巢元方主病因說,孫思邈重臨床表現,二者互為補充,共同構建七害理論框架。
《諸病源候論》之七害病因論
害食
指飲食失宜所致婦科疾患。過食生冷則傷脾陽,嗜食肥甘則生濕熱,飢飽無度則損胃氣,皆可導致帶下、月經不調等症。中醫認為"女子以血為本",而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,故飲食因素在婦科病機中尤為關鍵。
害氣
情志失調引發氣機紊亂之病機。七情內傷,尤以怒、思、憂最易導致肝氣鬱結、氣滯血瘀,表現為經前乳脹、月經先後不定期等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云:"氣血者,人之神也,不可不謹養。"
害冷
寒邪侵襲或陽虛內寒之證。外寒客於胞宮則痛經、閉經;陽虛生內寒則帶下清稀、腰腹冷痛。《素問·舉痛論》言:"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,脈寒則縮蜷。"
害勞
過度勞倦損傷氣血。形勞傷脾,神勞傷心,房勞傷腎,皆可致衝任失養,見月經過多、崩漏等症。李東垣《脾胃論》強調"勞役過度,則脾氣耗傷"。
害房
房事不節損傷腎精。早婚多產、經期交合等皆屬此類,易致帶下淋漓、腰膝酸軟。朱丹溪《格致餘論》指出:"女法月,月滿則虧,故當謹護。"
害妊
妊娠調攝失當之害。包括胎前產後保養不周、不當墮胎等,可能遺留經帶諸疾。張景岳《景岳全書》詳述"妊娠藥禁"以示其慎。
害睡
起居失常、睡眠失調之影響。夜寐不安則陰血難復,晝夜顛倒則陰陽失和,長期可致月經紊亂。中醫強調"陽入於陰謂之寐"的生理規律。
《千金要方》之七害病症論
窮孔痛不利
指陰部疼痛、排尿不暢之症。多因濕熱下注或肝經鬱火所致,常伴見帶下色黃、小便短赤等。此症涉及前陰諸竅,與任脈、肝經關係密切。
中寒熱痛
寒熱錯雜之少腹疼痛。外寒內熱或上熱下寒之複雜病機,表現為少腹冷痛而兼口乾煩熱等。《金匱要略》所謂"婦人腹中諸疾痛"多屬此類。
小腹急堅痛
少腹拘急硬滿而痛。常見於氣滯血瘀型痛經或癥瘕初起,屬"不通則痛"實證。《醫宗金鑒》辨此為"血室瘀阻"之候。
藏不仁
胞宮功能失調之泛稱。包括月經失調、不孕等多種表現,源於臟腑氣血失和,尤與肝脾腎三臟相關。此概念體現中醫"臟象相關"理論。
子門不端引背痛
子宮位置異常牽引腰背疼痛。多因產後調攝不當或氣虛下陷所致,屬"陰挺"範疇。《婦科玉尺》詳述"陰挺下脫"諸證。
月浣乍多乍少
月經量時多時少之紊亂。反映氣血不調或衝任損傷,常見於肝鬱脾虛或腎氣不足之證。《傅青主女科》強調"經水出諸腎"之根本。
害吐
經期或帶下病伴發嘔吐。或因衝脈氣逆,或因脾胃虛弱,嚴重者可見"經行吐衄"。《葉天士女科》論此為"厥陰之氣上逆"所致。
七害理論的學術價值
七害學說體現中醫婦科"病因-病症"雙重視角,將生活調攝與疾病表現有機結合。在病因方面,涵蓋飲食、情志、勞逸等多元因素;在病症方面,涉及疼痛、月經、帶下等核心症狀。此理論至今對婦科辨證仍有重要指導意義,尤其在功能性婦科疾病診治中彰顯獨特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