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七星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七星瘡
病名
七星瘡為中醫喉科病症之一,因上齶生瘡,瘡點分布如北斗七星排列之狀,故得名。此症首載於《焦氏喉科枕秘》,屬「上齶瘡」範疇,多因脾經鬱熱上攻所致。
病因病機
上齶屬脾,足太陰脾經循喉嚨連舌本。若飲食不節、過食辛辣厚味,或情志失調,導致脾經積熱,熱毒循經上炎,燻灼口腔,則發為瘡瘍。其特徵為瘡點色黃或白,狀如粟米,簇聚成片,伴隨口中腥臭之氣。此外,患者可兼見手足不溫、畏寒等假寒症狀,此乃熱邪內鬱,陽氣不得外達所致,屬「真熱假寒」之象。
臨床表現
- 局部症狀:上齶黏膜處出現多個粟粒狀潰瘍,形圓或橢圓,周圍微紅腫,潰面或覆黃白腐膜,觸之疼痛。
- 全身症狀:或見口乾欲飲、煩熱、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等熱象;然部分患者因熱鬱於內,反見畏寒、手足涼等假寒之候。
治法
- 內治
- 清脾瀉火:以《清脾降火湯》為主方,重在清解脾經伏熱,方中常含黃芩、梔子、連翹等藥。
- 涼膈泄熱:若兼見胸膈煩熱、便秘,可選《涼膈散》加減,通腑瀉熱,導火下行。
- 外治
- 吹藥:以《冰硼散》或《喉科秘》吹患處,清熱解毒、斂瘡生肌。
- 漱滌:以苦茶或淡鹽湯漱口,清潔瘡面,助藥力滲透。
鑑別診斷
需與「口瘡」(復發性口瘍)、「喉疳」(梅毒性潰瘍)等區別。七星瘡特異性在於瘡形聚簇如星、病位固定於上齶,且與脾熱病機密切相關。
古籍補充
《瘍科心得集》提及:「上齶屬土,瘡發如星者,責之脾濕挾熱。」提示治療時除清熱外,濕重者可佐以薏苡仁、滑石等化濕之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