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七星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七星針
七星針為中醫針灸器具之一,屬皮膚針範疇,因其針柄一端綴有七枚細針,排列如北斗七星之狀,故得名「七星」。此針具以淺刺皮膚為主要手法,透過輕叩或滾動施術,刺激經絡皮部,以調和氣血、疏通經絡,廣泛應用於臨床治療與保健。
結構與特點
七星針由針柄與針頭兩部分組成:
- 針柄:多為金屬或硬塑膠製成,便於持握。
- 針頭:固定七枚不鏽鋼短針,針尖細而鈍,排列緊密,確保施術時力道均勻分散,減少疼痛感。
中醫理論基礎
七星針的操作原理基於中醫「皮部理論」與「絡脈學說」:
- 皮部理論:皮膚為十二經脈之反應區,透過淺刺可激發衛氣,調節對應經絡臟腑功能。
- 絡脈溝通:淺刺可刺激孫絡、浮絡,促進局部氣血運行,改善「不通則痛」之病理狀態。
- 輕刺激量:相較毫針深刺,七星針以「叩刺」或「滾刺」施術,屬「毛刺」「半刺」等《內經》刺法,適合體虛或畏針者。
臨床應用
七星針多用於以下範疇:
- 痺症:如風濕關節痛、肌肉僵硬,透過叩刺局部阿是穴或循經取穴,舒筋活絡。
- 皮膚病症:如牛皮癬、斑禿,以輕度出血為度,促進局部代謝。
- 神經調節:針對失眠、頭痛,沿督脈或膀胱經輕叩,安神定志。
- 小兒疾患:因刺激淺,適合小兒疳積、驚風等症。
操作手法
常見手法分為三類:
- 彈叩法:腕部發力,針尖垂直輕叩皮膚,節奏均勻。
- 滾刺法:針頭貼皮膚滾動,適用於面積較大部位如背部。
- 分級刺激:依病情分輕、中、重三級,輕者皮膚潮紅,重者微滲血珠。
七星針結合傳統九針理論與臨床實用性,體現中醫「從外治內」的整體觀念,至今仍為針灸療法中的重要工具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