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遲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遲脈詳論
遲脈之基本定義
遲脈乃中醫脈診二十八脈之一,其特徵為脈來遲緩,一息不足四至(即每分鐘脈搏少於60次)。《脈經》明言:「呼吸三至,去來極遲」,形象描繪此脈象之緩慢特質。遲脈與數脈相對,形成陰陽對立之脈象體系,為臨床辨證之重要依據。
遲脈之脈象特徵
遲脈具有以下典型表現:
- 至數緩慢:醫者一呼一吸之間,患者脈動不足四次(現代醫學約為每分鐘60次以下)
- 來去遲滯:脈波上升與下降皆顯緩慢,缺乏急促之感
- 節律均勻:雖遲而節律基本規整,此與結脈、代脈之節律不齊有別
《瀕湖脈學》描述:「遲脈一息至惟三,陽不勝陰氣血寒」,強調其陰盛陽衰之病機。
遲脈之形成機制
遲脈之產生,主要源於以下病理基礎:
陽氣虛衰:
- 心陽不振,鼓動無力,血行遲緩
- 脾腎陽虛,溫煦失職,氣血凝滯
陰寒內盛:
- 寒邪直中,凝滯氣血,脈道拘急
- 痰飲瘀血,阻滯脈道,血行不暢
《景岳全書》指出:「遲脈乃陰寒陽虛之候,為寒為虛」,準確概括其病機本質。
遲脈之臨床分類
根據脈力強弱,遲脈可分為兩大類別:
有力遲脈:
- 特徵:脈來雖遲,但搏動有力,按之不衰
- 主病:實寒證、寒積內停
- 病機:寒邪凝滯,正氣未虛,邪正相爭
無力遲脈:
- 特徵:脈來遲緩,按之微弱,舉之不足
- 主病:虛寒證、陽氣衰微
- 病機:陽氣虧虛,鼓動無力,溫煦失司
《診家正眼》有云:「遲而有力為冷為痛,遲而無力定是虛寒」,明確區分二者差異。
遲脈之主病辨析
遲脈所主病證豐富,須結合兼脈與臨床表現綜合判斷:
單純遲脈:
- 寒證:實寒者見惡寒喜暖,虛寒者見畏寒肢冷
- 陽虛證:常見面色㿠白,精神萎靡,小便清長
兼見他脈:
- 遲滑脈:多主痰飲內停
- 遲澀脈:常見於血瘀證候
- 遲細脈:多為陰血不足兼陽虛
《脈訣匯辨》特別指出:「遲脈之病為陰盛而陽虧」,與沉脈之「陰逆而陽郁」形成對比,顯示二者雖同屬陰脈,然病機有別。
遲脈之鑑別診斷
臨床需與以下脈象仔細區分:
緩脈:
- 遲脈:一息三至,必遲無疑
- 緩脈:一息四至,稍慢於常脈而快於遲脈
結脈:
- 遲脈:節律均勻,單純至數減少
- 結脈:遲中帶止,止無定數
虛脈:
- 遲脈:強調至數,未必無力
- 虛脈:強調脈力,未必遲緩
《醫宗金鑑》強調:「遲而有力積寒傷,遲而無力是虛寒」,指出鑑別要點在於脈力盛衰。
遲脈之經典論述
歷代醫家對遲脈多有精闢見解:
《傷寒論》:
- 「陽明病,脈遲,汗出多,微惡寒者,表未解也」
- 「傷寒脈遲,六七日,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,脈遲為寒」
《金匱要略》:
- 「胸痹之病,喘息咳唾,胸背痛,短氣,寸口脈沉而遲」
《診家樞要》:
- 「遲為陰盛陽虧之候,為寒為不足」
這些論述顯示遲脈在六經辨證與雜病診斷中之重要地位。
遲脈之現代研究
當代中醫脈學研究對遲脈有如下認識:
- 血流動力學:可能與心輸出量減少、外周血管阻力增加有關
- 神經調節:交感神經活性降低,副交感神經相對亢進
- 病理基礎:常見於甲狀腺功能減退、病態竇房結綜合徵等疾病
然須強調,中醫遲脈之診斷必以傳統脈診方法為準,不可簡單等同於現代醫學之緩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