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崩漏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崩漏
病證名,見於《濟生方》,亦稱「崩中漏下」,為婦科常見病證,指月經週期、經期及經量嚴重失常之症候。其特徵為經血非時而下,可分為「崩」與「漏」兩種表現形式:
- 崩:經血驟然大量而下,勢急量多,如山崩之狀,故稱「崩中」或「經崩」。
- 漏:經血淋漓不絕,綿延日久,量少但持續,如屋漏滴水,故稱「漏下」或「經漏」。
臨床上,崩與漏常相互轉化。若崩勢減緩,可能轉為漏;反之,漏症日久不愈,亦可驟然加重為崩,故二者合稱「崩漏」。此病多發於青春期及更年期婦女,主因衝任二脈失調,氣血失攝所致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崩漏與臟腑氣血失調、衝任損傷密切相關,常見病因如下:
- 血熱
- 實熱:素體陽盛,或情志過極化火,熱擾衝任,迫血妄行。
- 虛熱:陰虛內熱,虛火灼絡,血失固攝。
- 氣虛
- 脾氣虛弱,統血無權;或腎氣不足,衝任不固,血失約束。
- 肝腎陰虛
- 精血虧虛,衝任失養,虛火內動,致經血非時而下。
- 血瘀
- 經期產後餘血未淨,或氣滯寒凝成瘀,瘀阻衝任,血不歸經。
- 氣鬱
- 肝氣鬱結,疏泄失常,氣機逆亂,影響血行。
治療原則
崩漏治療遵循「急則治標,緩則治本」之法:
- 暴崩之際:以「塞流」為先,即止血為要,防氣隨血脫,可選用固澀止血之品,如煅龍骨、煅牡蠣、棕櫚炭等。
- 血勢稍緩:需「澄源」以辨證求因,針對血熱、氣虛、血瘀等不同病機施治。
- 血熱者清熱涼血(如生地、黃芩);
- 氣虛者益氣攝血(如黃芪、人參);
- 血瘀者化瘀止血(如三七、蒲黃)。
- 血止之後:當「復舊」調理,補益肝腎或健脾益氣,以固衝任之本,防其復發。
崩漏與「血崩」「漏下」相關,然三者輕重有別,可互參辨析。此病涉及氣血陰陽之變,臨證需細審病機,方能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