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七星針療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七星針療法

七星針療法為中醫外治法之一,屬皮膚針療法範疇,因針具由七枚細針組合排列成「七星」狀而得名,又稱「梅花針」或「叢針」。其操作特點在於以淺刺、輕叩方式刺激體表特定部位,透過經絡傳導調和氣血,達到防治疾病之效。

理論基礎

中醫認為,七星針的作用機理基於「皮部理論」與「經絡學說」。皮膚為人體最外層,與十二經脈相連,透過叩刺皮膚可激發經氣,疏通經絡瘀滯,調節臟腑功能。《素問・皮部論》提及:「凡十二經絡脈者,皮之部也。」七星針透過刺激皮部,間接影響經絡氣血運行,尤其適用於「衛氣不固」「氣滯血瘀」等證。

針具與操作

七星針針頭由七枚不鏽鋼細針呈蓮花狀排列,固定於針柄末端。操作時,醫師以手腕彈力均勻叩刺皮膚,手法分「輕刺」「中刺」「重刺」三種:

  • 輕刺:皮膚微微潮紅,適用於虛證、兒童或頭面部。
  • 中刺:局部泛紅但不出血,多用於一般慢性病調理。
  • 重刺:皮膚微量滲血,適用於實證或局部瘀阻明顯者,如痺症、頑固性皮膚病。

叩刺部位以「經絡循行路線」「阿是穴(壓痛點)」及特定「刺激區」(如背部膀胱經)為主,亦配合「辨證選穴」原則。

臨床應用

七星針療法適應範圍廣泛,傳統多用於以下病症:

  1. 皮膚疾患:如牛皮癬(白疕)、神經性皮炎(攝領瘡)、斑禿(油風)等,透過局部叩刺促進氣血流通。
  2. 痛症:風濕痺痛、肩頸腰背痛,尤擅長治療「絡脈瘀阻」型疼痛。
  3. 神經系統病症:失眠、頭痛、面癱(口眼喎斜),透過調節經氣安定神志。
  4. 內科雜病:如消化不良(脾胃不和)、月經不調,配合臟腑背俞穴叩刺以調和陰陽。

與其他針法的區別

相較於單針刺法的「毫針」,七星針屬「淺刺多針」技術,作用面積廣而刺激量溫和,更側重「通絡散邪」而非深層調氣。與「三棱針放血」相比,七星針出血量極少,以激發衛氣為主,適合體質虛弱不耐強刺激者。

七星針療法融合經絡理論與器械特色,為中醫針灸體系中獨具特色的外治技術,其簡便安全的特性,使其在民間與臨床中沿用至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