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七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七診
定義與源流
「七診」為中醫診斷學之重要術語,其概念主要源於《黃帝內經》與《脈經》,可分為兩大類別:一為脈象診斷之特殊表現,二為切脈操作之具體手法。此術語體現中醫「以脈察病」的核心思想,並與「三部九候」診法密切相關。
一、脈象七診
《素問·三部九候論》明確提出七種異常脈象,稱為「七診」:
- 獨小:單一部位脈象較其他部位明顯細弱,主氣血不足或臟腑虛衰。
- 獨大:單一部位脈象異常洪大,多見於邪熱亢盛或氣機壅滯。
- 獨疾:脈搏速率顯著加快,反映陽熱亢奮或陰虛火旺。
- 獨遲:脈搏速率異常緩慢,主寒證或陽氣虛弱。
- 獨熱:觸診時局部溫度偏高,常伴隨熱證表現。
- 獨寒:觸診時局部溫度偏低,多屬寒凝或陽氣不達。
- 獨陷下:脈位沉伏難尋,提示氣血沉衰或邪氣內陷。
此七種脈象若僅見於單一「候部」(如寸關尺某一部),則為病脈;然若九候脈象整體調和,雖見七診之一,預後仍佳,所謂「七診雖見,九候皆從者不死」。
二、切脈七法
《脈經》記載另一類「七診」,指切脈時的七項操作要領,強調診脈時醫者身心狀態與手法層次:
- 靜心存神:醫者須凝神靜氣,排除雜念,以達「醫者意也」之境。
- 忘外滌慮:避免外界干擾,專注於指下脈象變化。
- 均息定中:調勻自身呼吸,使脈診節奏穩定。
- 輕按探腑:浮取(舉法)於皮膚間,候腑氣盛衰,如小腸、膀胱等陽腑。
- 中按察胃:中取(尋法)於肌肉層,判斷胃氣存亡,為「脈之有胃」關鍵。
- 重按診臟:沉取(按法)至骨,探肝腎等陰臟功能。
- 上下求終始:從魚際(寸部)至尺澤(尺部)全面探查,比較脈氣升降出入。
此七法體現「浮中沉」三候之延伸,結合臟腑理論,形成系統性脈診架構。
學術價值
七診理論將脈象異常與操作規範系統化,尤其「獨見」概念突顯中醫「整體與局部辨證」思維。後世醫家如王叔和、李時珍等,均在此基礎上發展「二十八脈」分類,成為中醫脈學重要支柱。透過七診分析,可區別真臟脈、胃氣脈,對判斷疾病輕重與預後具關鍵意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