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七椎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七椎

七椎為人體部位名,指第七胸椎,屬中醫經絡與腧穴定位之重要標誌。《素問·刺熱篇》載:「七椎下間主腎熱。」此處「七椎下間」即第七胸椎棘突下方,臨床常用以診察與治療腎熱相關病證。

經絡與腧穴關係

在背部,督脈循行於脊柱正中,第七胸椎(七椎)旁開1.5寸為膈俞穴,屬足太陽膀胱經,為八會穴之「血會」,主治血證、嘔逆、胸脅痛等。而七椎下間(第七胸椎與第八胸椎之間)對應至陽穴,屬督脈,具寬胸利膈、疏肝健脾之效,多用於胸痹、黃疸及脾胃不和之證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《黃帝內經》以脊柱節段對應臟腑功能,七椎區域與腎、膈膜相關。腎熱病證可反映於此,如《刺熱篇》所言,針刺七椎下間可瀉腎經鬱熱。此外,七椎周圍肌肉群與「陽氣」輸布相關,若此處氣血瘀滯,易見背痛、呼吸不暢或消化功能紊亂。

臨床應用

  1. 診斷意義:觸診七椎棘突有壓痛或異常隆起,可提示腎系疾病或膈肌功能失調。
  2. 治療選穴:針灸或推拿七椎附近腧穴(如至陽、膈俞),可調理氣血、疏通督脈,用於頑固性呃逆、慢性肝炎等。
  3. 溫灸療法:以艾灸溫煦七椎區域,助陽氣升發,改善虛寒性腰痛或腎陽不足之證。

七椎之定位與功能,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與「經絡臟腑相聯」理論,為針灸、推拿及診斷之關鍵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