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漆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漆瘡,中醫病名,首載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五,又稱「漆咬」。此症因稟賦不耐漆氣,腠理不密,感受漆毒而發,屬中醫「接觸性皮炎」範疇。
病因病機
《外科正宗》指出:「漆瘡由稟性畏漆,皮毛腠理不密,感其氣而生。」其病機關鍵在於:
- 體質特異:患者先天稟賦不耐,對漆氣過敏,此為內因。
- 毒邪外襲:漆性辛溫燥烈,含毒性揮發物質(中醫稱「漆毒」),透過體表孔竅或破損肌膚侵入,與氣血相搏,鬱而化熱,發為皮膚焮腫。
臨床表現
- 局部症狀:初起接觸部位皮膚猝然焮紅灼熱,疊發粟粒狀丘疹或簇集水皰,搔破後脂水浸淫,糜爛結痂。好發於面頸、手背等暴露處,嚴重者毒邪蔓延,可泛發全身。
- 全身兼症:毒熱熾盛時,可見憎寒壯熱、頭痛口苦、納呆煩渴、舌紅苔黃膩、脈滑數等陽明氣分熱盛或三焦火毒之象。
證候分型
- 毒熱夾濕證:皮膚焮腫糜爛,脂水淋漓,伴發熱口渴,治宜清熱解毒、利濕消斑。
- 風熱搏結證:疹色紅赤,瘙癢無度,但滲液少,治當疏風清熱、涼血解毒。
治法方藥
-
內治
- 主方:化斑解毒湯(《醫宗金鑒》)加減,含升麻、石膏、連翹、牛蒡子等,功擅清氣分熱毒。
- 變證:若見大熱煩躁、譫語發斑,宜黃連解毒湯合犀角地黃湯,加銀花、蟬蛻透表,苦參、白鮮皮祛濕止癢。
- 經方活用:《外臺秘要》載「漆瘡方」以芒硝、白礬湯漬洗,配合內服梔子豉湯宣鬱除煩。
-
外治
- 濕敷法:鬼箭羽、生地榆等分煎湯冷敷,取其涼血收斂之效;《本草綱目》謂鬼箭羽「破血解毒」,地榆「除惡肉、止金瘡」。
- 散劑:三白散(白芷、白及、白蘞)研末調敷,能清熱生肌。若糜爛久不斂,可摻青黛散(青黛、黃柏、煅石膏)。
古籍補充
《證治準繩》強調:「漆毒暴發,急宜疏泄,遲則毒攻內腑。」指出本病傳變迅速,若失治可致毒邪內陷,出現神昏譫語等險候,此時當參照溫病「氣營兩燔」治法,用清瘟敗毒飲加減。
此症與西醫「漆樹性皮炎」相類,然中醫尤重辨證,除解毒外,更需據患者體質調理,如脾虛濕盛者佐以健脾滲濕,陰虛血燥者兼養陰潤膚,此為「同病異治」之體現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