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漆咬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漆咬
病名,指因人體接觸漆毒而引發的皮膚病症,屬中醫外科範疇。此症首見於朱仁康《實用外科中藥治療學》,又稱「漆瘡」,其病因多與稟賦不耐、肌腠疏鬆相關,復感漆毒之氣,內外相搏,鬱於肌膚而發。
病因病機
漆咬之發,主因漆毒侵襲。漆性辛溫,有毒,其氣悍烈,若肌膚觸之,毒邪乘虛而入,與體內濕熱相合,蘊結成毒。患者多屬陽盛之體,或素體濕熱內蘊,復感外邪,遂致經絡壅滯,氣血失和,發為紅腫、丘疹、水皰,甚則潰爛滲液。
臨床表現
初起患處皮膚灼熱瘙癢,繼而浮腫焮紅,密布粟疹或水皰,搔破後脂水浸淫。重者遍身漫腫,伴發熱、頭痛、口渴等全身症狀。其病勢急驟,多發於暴露部位,如面頸、手臂等接觸漆毒之處。
辨證分型
- 風熱壅盛型:皮膚焮紅腫脹,疹色鮮紅,灼熱劇癢,伴身熱煩渴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
- 濕毒蘊結型:水皰密集,破潰糜爛,脂水淋漓,浸淫成片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血熱毒熾型:皮色紫紅,腫痛灼熱,或見膿皰,伴高熱煩躁,舌絳苔黃燥,脈洪大。
治療原則
以清熱解毒、祛風除濕為主,內外合治。
- 內治:
- 風熱壅盛者,宜疏風清熱,方用消風散加減。
- 濕毒蘊結者,宜清熱利濕,方選萆薢滲濕湯合黃連解毒湯。
- 血熱毒熾者,宜涼血解毒,方投犀角地黃湯加減(現代多以水牛角代犀角)。
- 外治:
- 初起紅腫未潰,以三黃洗劑或青黛散調敷。
- 糜爛滲水者,用黃柏溶液濕敷,後以黃連膏薄塗。
- 若毒熱熾盛,可輔以針刺放血或局部砭鐮法,泄其毒邪。
古籍考據
《外科正宗》云:「漆瘡者,由漆毒客於肌膚,鬱而化火,發為瘡腫。」《醫宗金鑑·外科心法要訣》亦載:「漆瘡初起形如粟,漸大如豆焮赤疼,皆因腠理不密固,漆毒侵襲成此症。」可見漆咬之症,自古為醫家所重,其治當審證求因,隨證施方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