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漆中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漆中毒(漆瘡)
定義與病因
漆中毒,又稱漆瘡,乃因個體稟賦特異,對漆氣產生過敏反應所致。隋代巢元方於《諸病源候論》中詳述:「人有稟性畏漆,但見漆便中其毒……亦有性自耐者,終日燒煮,竟不為害也。」此症發病關鍵在於患者體質特異,對漆樹汁液所含之漆酚(urushiol)等成分過敏,而與接觸量多寡無必然關係。
臨床表現
本病多發於肌膚暴露之處,接觸漆氣後皮膚驟然紅腫,焮熱作癢,繼而出現粟米樣丘疹或水皰,搔抓破潰則糜爛滲液。重症者疹毒可蔓及全身,並伴隨形寒、發熱、頭痛等全身症狀。其病機為漆毒外侵,與體內濕熱相搏,鬱於肌腠而發。
中醫辨證分型
- 風熱蘊膚證:發病急驟,皮損鮮紅腫脹,灼熱劇癢,伴心煩口渴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
- 濕毒浸淫證:水皰密集,糜爛滲液,或伴發熱,納呆,小便黃赤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血虛風燥證:病程遷延,皮損乾燥脫屑,色素沉著,癢感時作,舌淡紅少苔,脈細。
治療方法
內治法
- 清熱解毒法:適用於急性期,方用黃連解毒湯加減(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)。
- 涼血除濕法:濕熱偏盛者,選用龍膽瀉肝湯合五味消毒飲。
- 養血潤燥法:慢性期用當歸飲子加減(當歸、生地、白芍、川芎、首烏等)。
外治法
歷代醫籍記載多種外治良方:
- 《本草綱目》載:「凡人畏漆者,嚼蜀椒塗口鼻,則可免;生漆瘡者,杉木湯、紫蘇湯、漆姑草湯、蟹湯浴之,皆良。」
- 濕敷法:黃柏、地榆、馬齒莧煎湯冷濕敷。
- 塗搽法:青黛散麻油調塗,或三黃洗劑外搽。
預防與調護
古法預防強調避其毒氣,《外科正宗》建議接觸漆器前以麻油塗抹肌膚。稟賦畏漆者,當遠離漆樹生長環境及未乾漆器。發病期間忌食腥發動風之物,如魚蝦、羊肉等發物,以防助長濕熱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