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七情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七情瀉

病證名,指因情志過度刺激而引發的泄瀉證候。此病與肝脾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屬中醫「情志致病」範疇,常見於長期憂思、憤怒或精神壓力過大者。

病因病機

《景岳全書·雜證謨》指出:「凡遇怒氣便作洩瀉者,必先以怒時挾食,致傷脾胃。」七情過激(尤以怒、憂為甚)可導致肝氣鬱結,肝屬木,脾屬土,肝木過亢則克伐脾土,使脾胃運化失常。此外,情志失調亦可能直接影響腸道氣機,造成「腹常虛痞,欲去不去,去不通泰」(《醫學入門·雜病》)之症,表現為腹中隱痛、排便不暢、瀉下黏滯等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情緒波動(如憤怒、焦慮)後即發泄瀉,瀉後痛減。
  • 腹部脹滿不適,腸鳴矢氣,排便後仍感未盡。
  • 可能伴隨脅肋脹痛、噯氣、食欲不振等肝脾不和症狀。

治療原則

以「疏肝調脾,理氣止瀉」為主,重在調暢氣機,恢復肝脾協調功能。

常用方劑

  1. 柴胡疏肝散(《景岳全書》)

    • 組成:柴胡、陳皮、川芎、香附、枳殼、芍藥、甘草。
    • 功效:疏肝解鬱,理氣和中,適用於肝氣犯脾所致的腹瀉伴胸脅脹滿者。
  2. 七氣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

    • 組成:半夏、厚朴、茯苓、紫蘇葉、生薑、大棗。
    • 功效:行氣化痰,調和肝脾,針對情志鬱結兼有痰濕內阻之證。
  3. 痛瀉要方(《丹溪心法》)

    • 組成:白朮、白芍、陳皮、防風。
    • 功效:柔肝健脾,緩急止瀉,專治肝鬱脾虛之腹痛即瀉。

辨證加減

  • 若兼濕熱下注,可加黃芩、黃連清熱燥濕;
  • 若脾虛明顯,加黨參、白朮益氣健脾;
  • 久瀉傷陰者,酌加烏梅、五味子斂陰止瀉。

此證強調情志調攝,然治療核心仍在於中藥調理氣血與臟腑功能,以達「肝氣條達,脾運得健」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