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齊刺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齊刺(又稱三刺)為中醫針灸刺法名,屬《靈樞·官針》所載「十二刺」之一,專用於寒邪凝滯、病位深而範圍狹小之證,尤擅治痹證。

源流與理論依據

《靈樞·官針》明言:「齊刺者,直入一,傍入二,以治寒氣小深者。或曰三刺,三刺者,治痹氣小深者也。」此法以三針並施為核心:先於病所正中直刺一針,再於其旁左右各斜入一針,三針齊下,形成包夾之勢,共驅深伏之寒邪。其名「齊」者,既取「三針並列」之形,亦寓「協力攻邪」之意。

臨床應用特點

  1. 病機針對性
    主攻「寒氣小深」之證,即寒邪痹阻經絡,病位深在筋肉關節,但範圍局限者(如狹窄性腱鞘炎、深層筋膜炎)。此類病證單針難達病所,三針合圍可增強溫通散寒之效。
  2. 針刺技術要領

    • 定位精準:先觸診確定痛點或結節中心,直針深刺至病所;旁兩針以45度角斜向中心刺入,深度略淺於中針,形成「一主二輔」之勢。
    • 針具選擇:古法多用毫針,今臨床可依病情選用細針(如0.25mm)以減痛,或粗針(如0.30mm)加強刺激量。
  3. 與他刺法區別

    • 傍針刺:僅正旁各一針,適用病位稍淺者;
    • 揚刺:正中一針周邊多針淺刺,適用面積較大之痹證;
    • 齊刺則聚焦深而點狀之病竈,三針密集貫透,驅邪力專。

古今演變與拓展

後世醫家結合經絡理論,發展出「齊刺配穴法」:

  • 於阿是穴施齊刺後,再循經遠端配穴(如腰痛齊刺局部加委中、崑崙);
  • 結合溫針灸,於中針加艾炷溫燻,助陽散寒。

此刺法體現中醫「以針調氣」之精髓,透過多維刺激激發經氣,破除陰凝,為針灸治療深部痹證之重要技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