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齊能之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齊能之,字實軒,南宋新安(今屬河南)醫家,精研醫理,尤擅陰陽太素脈之學,為當時脈學研究之重要人物。其著作《太素造化脈論》與《太素脈經詩訣》,雖國內未見傳本,然從書名推測,當屬探討脈象與陰陽造化關係之專論,可能融合《黃帝內經》之理論基礎,進一步闡發脈診與天地陰陽、五行生剋之關聯。
學術背景與脈學特色
南宋時期,中醫脈學已趨成熟,除承襲《難經》、《脈經》之傳統外,更發展出「太素脈」此一特殊流派。太素脈不僅用於診病,更結合命理推演,主張脈象可反映人之壽夭、窮通,乃至性情。齊能之對太素脈之研究,或受唐代王冰註解《素問》時提出「太素」概念之影響,將脈象提升至「氣化宇宙論」層次,強調人體脈搏與自然節律之呼應。
著作推考
- 《太素造化脈論》
從書名觀之,此書可能以「造化」為核心,探討脈象生成與天地陰陽之關係。中醫認為,脈為血之府,而氣血運行受四時、日月、五行所調節,如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云:「春日浮,如魚之遊在波;夏日在膚,泛泛乎萬物有餘。」齊能之或由此延伸,論述脈象如何體現「天人相應」之理。 - 《太素脈經詩訣》
以詩訣形式編撰,便於傳誦,內容或類似《瀕湖脈學》之歌賦體裁,但更側重太素脈之玄理。此類文獻常將脈象分類比附,如浮脈為陽、沉脈為陰,並結合五行屬性(如弦脈屬肝木、洪脈屬心火),進一步推衍其與命運之隱微聯繫。
太素脈在中醫學之定位
太素脈雖帶有術數色彩,然其基礎仍根植於傳統脈診。齊能之之研究,可能試圖將脈學從純粹的疾病診斷,擴展至「治未病」與養生範疇。例如,透過脈象預判體質偏勝,提出調攝建議,此與《內經》「上工救其萌芽」思想相符。
歷史影響與散佚原因
齊能之著作未見傳世,或與太素脈後世漸被視為「旁門」有關。明代張介賓《類經》曾批評太素脈「迂誕不經」,反映主流醫學對其態度。然此派學說仍見於民間,如《醫宗金鑑·四診心法》亦略提及太素脈,足見其影響未完全消失。
齊能之之學術,體現了宋代理學興盛下,醫家對「理氣陰陽」之深化探索,雖文献散軼,仍為中醫脈學史上一筆珍貴遺產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