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岐伯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岐伯:中醫學之祖與《黃帝內經》的核心人物

岐伯的身世與歷史地位

岐伯,尊稱歧天師,乃上古時期著名醫學家,相傳為黃帝時代重要臣子。在中醫發展史上,岐伯與黃帝並列為中醫學理論體系奠基者,後世遂以「岐黃」或「軒歧」代稱中醫學。據傳黃帝曾命岐伯嘗百草、辨藥性,確立治病之法,對中醫藥發展貢獻卓著。

岐伯與《黃帝內經》的關係

《黃帝內經》作為中醫理論經典,其主體內容以黃帝與岐伯問答形式呈現。該著作分為《素問》與《靈樞》兩大部分,其中岐伯的醫學思想貫穿全書:

  1. 陰陽五行學說:岐伯系統闡述了人體與自然界的陰陽平衡關係,以及五行相生相剋理論在醫學中的應用。
  2. 藏象理論:詳細論述五臟六腑功能及其相互關係,奠定中醫生理學基礎。
  3. 經絡學說:提出十二經脈、奇經八脈等概念,為針灸治療提供理論依據。
  4. 病因病機:闡明外感六淫、內傷七情等致病因素,以及疾病發生發展規律。

託名岐伯的醫學著作

歷史上託名岐伯的醫學著作眾多,顯示其在中醫學的深遠影響,主要包括:

  • 《岐伯灸經》:專論灸法理論與技術,詳述各類病症的灸治穴位與方法。
  • 《岐伯經》:內容涉及診斷、治療與養生,部分理論與《內經》相呼應。
  • 《岐伯五藏論》:深入探討五臟功能及其病變表現。

岐伯的醫學貢獻

  1. 診斷學方面

    • 發展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診斷方法
    • 強調脈診的重要性,奠定後世脈學基礎
  2. 治療學方面

    • 提出「治未病」預防醫學思想
    • 確立辨證論治原則
    • 發展針灸、藥物、導引等多種治療手段
  3. 養生理論

    • 主張順應四時陰陽變化
    • 提倡飲食有節、起居有常的生活方式
    • 重視精神調攝對健康的影響

岐伯學說的現代意義

岐伯所奠定的中醫理論框架,至今仍指導中醫臨床實踐:

  • 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成為中醫特色
  • 經絡理論為針灸學發展奠定基礎
  • 養生思想影響中國傳統保健文化
  • 藥物性味理論指導中藥應用

岐伯作為中醫學理論體系的主要構建者,其思想通過《黃帝內經》流傳後世,成為中醫學發展的源頭活水。歷代醫家無不尊崇岐黃之術,使中醫學形成獨具特色的醫學體系,並持續發展至今。